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 【2021-01-29】 【四川政协报】

关注热点——

我国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大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极大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与会委员。

会场声音——

岳必林(省政协委员、绵阳中学教师):今年我将提交的提案就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关。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下,通常大学才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我认为,在中小学就应该设置这门课程。

很多家长在孩子高考填报志愿时都会问我:“岳老师,请您帮忙看看,孩子报哪个专业合适?”而家长们在辅助孩子选专业时,考虑最多的一个因素就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高中刚毕业时,就向学生抛出专业选择这一难题,且不说学生能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即便是人生经验更丰富的学生家长,也未必能确保帮助孩子选择好合适的专业。

国内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中小学课程又与大学学科教育存在差距。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学生越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越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所以我认为,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必要的。要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帮助学生提早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和人生目标。

张鹏(省政协委员、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就业的关键在于个人能力是否匹配岗位,而能力承载于知识之上。不常用的知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却,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在大学阶段学习知识不重要,恰恰相反,学习知识的过程,正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过程。在求学过程中,个人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都能得到显著提高。

我的学生不时也会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扰。我常告诉他们,当你不能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时,就好好读书学习,大学期间是人生中难得可以专注于学习的一段时光。即使以后忘记了所学的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也是受用不尽的。

(记者 侯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