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教育扶贫成果 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 【2021-01-30】 【四川政协报】

关注热点——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实施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计划、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发布《关于批准普格县等7 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至此,我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步入“十四五”时期,如何巩固拓展教育扶贫成果、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针对这一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多位省政协委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会场声音——

彭翊(省政协委员、教育厅副厅长):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教育厅贯彻落实188体育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高位谋划、188体育推进,召开50多次会议,组建了7 个专项工作组督战参战作战,推动凉山州教育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凉山州17个县(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部通过验收,适龄儿童少年实现应读尽读,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为其他民族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有必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相关教育扶持政策,持续巩固提升教育攻坚成果,扎实抓好学校项目建设,多渠道补充教师数量。同时,大力推进“学前学普”行动,精心编制“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以高质量的引领凉山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赵国平(省政协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教师队伍薄弱是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工程”的最大短板。要依法保障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培养、补充、培训教师,尤其是要培养符合民族地区教育实际的优质教师。同时,要立足当下,依托教师共同体建设,继续实施并深化扩展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等项目。

应尽早对民族地区学生进行双语教学,保障民族地区学生学好普通话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对理工科进行普通话教学。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培训班,着重培养对民族地区充满感情、熟悉民族文化、心系文化融合的双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专项经费、岗位倾斜等方式关心关爱教师,拓宽其上升通道,解决其后顾之忧。

何小波(省政协委员、四川张澜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民族地区不少地方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以致部分家长存在趋利心理,让一些在读学生辍学外出务工,因小失大。需要提升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党委政府统领全局、家校共育、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内培外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能够增强民族教育的内生动力。“内培”就是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和教育骨干的培养,培养一批、带动一批,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外引”就是引进优质资源,优化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促进民族教育提档升级。内培与外引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形成民族教育合力。

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注重挖掘、培养和使用本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本地人留下来,为当地发展出智出力。

(记者 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