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国:深入一线观察记录

【】 【2021-01-28】 【四川政协报】

“这是不平凡的一年。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于省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原副社长刘裕国来说,

2020年和以往的许多日子一样,依然是奔忙在采访路上,不知疲倦地用文字记录着。他认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理应秉持敏锐性和时代观,走到第一线去观察和记录;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围绕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建言献策。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裕国积极撰写相关稿件,记录全民战“疫”的动人故事和温暖瞬间。在长篇通讯《我们都是这场“战疫”的战士——四川作家文学抗疫》中,他写道:“他们用‘笔尖汇聚力量,点滴传递坚强,万千大爱汇长江’;以文字不可替代的力量,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事实上,这也是他自己的写照。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他完成了1.5万字的报告文学《愿化春风》,生动再现了26岁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护士周娴赴武汉战“疫”的全过程,表达了对“90后”战“疫”群体的由衷赞许。该文在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大型媒体平台发布后,引起很大反响。除自己采写大量抗疫文稿外,刘裕国还积极动员、协调基层宣传部门,通过人民日报旗下各媒介平台,深入开展抗疫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为及时反映疫情之下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情况,2020年2月末,刘裕国从成都出发,前往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采访。受疫情影响暂停开放一个多月后,2月29日,巴山大峡谷景区又迎来了新游客。作为景区的特色文化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薅草锣鼓闪亮登场。锣鼓齐鸣之际,刘裕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亮点,提笔写就《薅草锣鼓唱红扶贫景区》,随后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宣汉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曾是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作为宣汉县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使当地的9万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工程!”刘裕国激动地说。

脱贫攻坚是刘裕国长期关注的重点。2020年6月,他和军队一级作家郑赤鹰携手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凉山走向明天》,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四川乃至全国第一部全方位反映大凉山脱贫攻坚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分为“迁徙”“蜕变”“生计”三卷,囊括了40多个脱贫故事,全面展现了广大干部群众为凉山脱贫所倾注的心血和努力。为了讲好凉山脱贫故事,刘裕国等人坚持蹲点采访,足迹遍布凉山11个国家级贫困县、40多个省定贫困村。“走到哪儿黑,就在哪儿歇。”刘裕国说,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与各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采访了160多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这次创作过程,是对心灵的永久震撼、对灵魂的反复洗礼,也是对我们人生观的一次次拷问。”谈起这部历时两年、长达26万余字的作品,刘裕国感慨颇多。

2020年6月,刘裕国加入到《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百人画传》的编辑工作中。这是由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持编纂的重点书目。从反复筛选历史人物到联系作家、组织稿件,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不仅完成了其中5位历史人物的文稿撰写,还联系组织37名优秀作家参与本书文稿写作。半年时间,几易其稿,该书终于付梓。

2020年下半年,刘裕国把“乡村振兴”作为采写的重要选题,频繁深入秦巴山区,完成了《美丽的力量》《巴山大峡谷》等多篇长篇报告文学。2020年的最后两个月,他足迹遍布达州所有县(市、区),连2021年元旦节也在那里度过。“达州的农业特色产业非常活跃,充满生机,很有希望!”刘裕国说,他的采访过程,其实也是在调研,为撰写提案作准备。他告诉记者,今年省两会期间,他准备提交3件以上提案,其中包括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主渠道的建议、大力提倡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建议以及关于稳粮增收、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等。

(记者 唐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