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 加速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 【2023-03-03】 【四川政协报】

1月3日,四川高规格举行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作为2023年全省经济工作的“起手式”,本次现场推进的重大项目共423个、总投资7483.7亿元。1月31日,广安市召开全市工业经济暨招商引资工作大会,明确今年将扎实推进“项目突破年”和“工业攻坚年”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今后五年我省要“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必须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如何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高质量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们高度关注,积极建言。

工业强基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将“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确定为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抓手。“四化同步”中,“工业化”被摆在首要位置。全会明确提出,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川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三线建设’布局的42个重点项目四川有13个,奠定了坚实工业基础。‘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因此,大力推动制造强省战略有历史积淀、有现实支撑。”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说。

2022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达1.6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比全国高0.2个百分点。去年工业经济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发挥了“定盘星”“挑大梁”作用。

工业撑起了攀枝花市发展的“半壁江山”。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明说,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构建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是解决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招”,重塑四川工业在全国、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为迈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当下经济形势也是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客观因素之一。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是有效应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的必然要求。“建设制造强省,顺应了当下经济发展形势,是关乎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董事长林罡表示。

补短强弱

“新”领域实现新突破

工业挑大梁,但也有“短板”:产业体系不优、工业占比下降过快、龙头领军企业偏少、产业集群发育不足。如何立足历史阶段和区域特征,高质量推动制造强省建设?

2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四化同步”主题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透露,四川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全省工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新型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围绕目标,将188体育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着力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梯次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优质企业培育,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三方面要做到同步发力,不能厚此薄彼。”委员们一致表示。“对于优势产业,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开展产业集群发展,让优势产业再上一层楼。”李明建议。

“不能只看到优势,四川制造业的短板更需要被重视。”受访委员们表示,在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方面,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强化推动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清洁能源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强化支撑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关于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提案》《关于加快西部科学城建设的提案》《关于建设中国工程院绵阳分院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提案》等联名提案体现了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对科技的高度关注。其中,杨丹、陈槐、俞建等委员在联名提案《关于加快西部科学城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政策措施,明确西部科学城空间布局,支持建设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西部科学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评价等各类科技体制改革试点。许唯临、杨建德、段旭如等委员在联名提案《关于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提案》中建议,将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上升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大力度支持四川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提升区域创新能级。

“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人才是关键。”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建议,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三年来,从夯基垒台、重点突破,迈向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在全国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加快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寇纲建议,成渝两地要积极开展数据中心产学研项目研究与合作,加大高校定向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国际技术交流;支持建立“双创”企业孵化协同合作机制,强化区域内孵化器、加速器、科技金融的创新支撑,支持创新主体开展新技术产品研发推广。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台联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台盟成都支部主委潘裕萍表示,当前我国已建成一大批示范型职业院校及实训基地,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过要完成“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她建议,建立高职教育“制造强国”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培养高等职业领军型人才,制定高等职业人才计划,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制造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 董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