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向“新”到产业向“兴”

【】 【2025-03-05】 【四川政协报】

今年以来,“四川造”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汇聚全国前沿动画影视技术的电影《哪吒2》屡破票房纪录;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成功研制;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确认第一个超级宇宙线加速源;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入轨……一项项“黑科技”闪亮登场,一系列创新成果接连亮相,让人振奋不已。

20241223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这方面内容成为部分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如何推动四川从技术向“新”走向产业向“兴”?委员们积极建言。

汇聚向“新”力 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

2024年,四川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无人机、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5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看着一个个亮眼的数据,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们信心满满。

“人工智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运筹思维是AI时代的核心素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徐玖平表示,今年参会,准备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运筹思维通识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希望与委员们一起,就AI赋能创新人才培养、城市韧性治理等进行交流探讨,共同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

全国政协委员雷世银十分关注医用同位素产业的发展。“医用同位素产业,可以说是一条‘不拥挤’而又前景广阔的新赛道。”雷世银表示,医用同位素产业需要较高的基础资源条件、前沿的技术和完备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议国家将发展医用同位素产业纳入“十五五”规划,建立相应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推进应用领域和场景开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目前,我省已培育120余家智能制造3.0以上标杆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2%83%,形成柔性化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

“传统企业在新周期下要实现新的发展,要靠新质生产力来推动。促成民营企业加快利用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既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形成政府支持、资本敢投、科学家敢创、企业敢闯的科技协同创新生态,还要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各地政府应落实好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发挥各类专项资金作用,对企业转型升级予以重点支持。

赋能向“兴”力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

稳步走来的人形机器人,名为“天行者一号”,将“入职”多家柔性产品制造企业。研制出四川首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的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新鲜孵化的企业。

探针直径只有0.14毫米,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形状,由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的设备生产。这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企业,研发出国内首台针对高精度半导体探针类零件的机床。

“不到1岁”到“近60岁”,从高端机床到人形机器人,无不闪耀着新质生产力的光芒,充分体现四川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看来,要推动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十分重要。

“只有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多助力,才能进一步赋能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能。”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正国认为,要创造更多公平竞争的条件和机会,注重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对民营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在科研资金和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苏华看来,职业教育作为科技、产业、创新、人才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助力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他建议,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精准对接四川产业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围绕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调整和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时,完善中职、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使职业教育更加有效地赋能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见习记者 黄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