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发展全局 汇聚治蜀兴川合力

【】 【2025-03-09】 【四川政协报】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事”“民之关切”,围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真言、献良策。

“耕”天府沃土 助“粮仓”增量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下,美丽的成都平原迎来春耕。在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平原,“春耕时令图”也徐徐展开。

“全省粮食产量726.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耕地净增加60万亩以上”……1个多月前,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四川粮食生产“成绩单”,令不少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感到振奋。

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将关注目光投向“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等方面。他提出,要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188体育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香根·边玛仁青认为,将安宁河谷平原打造成“天府第二粮仓”,对四川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222035年)》提出,要通过“小块并大块”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到2035年,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坝区平均地块面积提高至50亩以上,力争实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5%10%

履职中,香根·边玛仁青切身感受到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带来的变化。他说:“这两年,凉山州政府通过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方式,积极整治土地非粮化。安宁河流域种粮耕地不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有所提高。”

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攀枝花市副市长李明对同样地处安宁河流域的攀枝花进行了实地调研。除了政策补助外,她认为,应支持攀枝花重点发展“粮仓+”模式的现代农业,如“粮仓+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粮仓+农业基础设施”“粮仓+现代种业”等,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

“计”民生需求 促养老“有方”

人工智能是否适用于养老产业?可操作性如何?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部分人工服务,降低照护人员工作强度,如24小时实时监护。但子女、亲朋所提供的情感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机器人难以替代的。”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省台联会长潘裕萍认为,推动人工智能与社区养老相结合,通过智能化工具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还应保留人际互动的温暖,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对养老产业发展尤为关注的还有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学科主任甘华田。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养老服务人才较为匮乏,专业护理人员供不应求,限制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社区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在区域之间差距较大,部分老旧小区和农村社区的基本养老设施难以保障。

“应加快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制定实施多层次的养老人才晋升机制。”甘华田建议,结合实际加大对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丰富老年活动场所,提供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多元化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安享幸福晚年。

提及老年人的精神娱乐生活,收看电视节目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但随着智能电视的普及,本该更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却让很多高龄用户感到为难。

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杨建德将关注点放在了“看电视”这一小切口上。他发现,电视复杂的开机流程、过长的广告时间、多端口分群体收费,给消费者特别是高龄用户带来极大困扰。

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是生活小事,就越是不能忽视。杨建德建议,简化电视界面操作流程,推动实现机顶盒电视机一体化、一个遥控器看电视的目标。推动电视机“适龄化”改造,建立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多种交互方式。此外,还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消费信息透明度,设置常态化“免费区”,保障电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属性。

(见习记者 唐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