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槐:让青少年在生态课堂中健康成长
【】 【2025-03-05】 【四川政协报】
我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年,也曾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让公众广泛参与这项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在调研中观察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多个方面都得到提升。首先,国际框架的推动使本土行动更加具体。其次,城乡保护模式创新显著,城市从单纯的绿化转向生态功能修复,农村生态农业走向规模化发展。最后,科技与数据赋能公众参与,如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提供的观鸟平台、蚂蚁森林项目等,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门槛。
陈槐在调研中与小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受访者供图
然而,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兼顾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完善法律与激励机制,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叠加风险,以及从“人的参与”转变为“人的认同”等。
结合履职中观察到的情况和平时的思考,今年我将关注焦点放在如何将生态环境教育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这个领域。为此,我开展专题调研,旨在进一步了解青少年参与生态活动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成都邛崃市天台山的萤火虫旅游开发项目让我印象深刻。在这里,有20多个萤火虫物种。通过有序保护和适度开发,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也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转换。这个项目不仅极具趣味性,还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夜间观察萤火虫的活动,可以让青少年有机会远离电子屏幕,减少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带来的眼部疲劳。同时,户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无论是徒步寻找萤火虫,还是在自然中探索,都能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免疫力。在心理健康方面,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能够有效减轻青少年的压力和焦虑,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目前,青少年对户外生态教育的兴趣浓厚,但普遍缺乏系统的参与渠道和专业指导。为实现生态环境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这一目标,我认为,需要政策的引领和理论的支撑作为坚实后盾。因此,建议将生态环境类活动纳入国家青少年健康发展规划,加强教育、生态环境、卫健等多个部门的协作。
让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落地生根,需要规划和建设活动基地,让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等成为青少年的生态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同时,要巧妙设计活动,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这一切的努力,都需要一个多元协同的支持网络来维系。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家庭等,都是这个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成为一名政协委员,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些年的履职过程中,我始终聚焦“国之大者”“民之关切”,结合专业特长,积极建言资政。政协委员不能坐而论道,只有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建议才能更具针对性和实践价值。同时,还要懂得在“不足”与“完善”之间搭建桥梁,既要解剖好问题,也要精准谋划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以实际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见习记者 唐诗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