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智汇合力 助推188体育以赴拼经济搞建设
【】 【2025-01-21】 【四川政协报】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前不久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年四川经济工作,让广大省政协委员感受到了省委对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的信心。
委员们认为,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四川取得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成绩,着实增强了全省上下188体育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不折不扣推动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的必胜信念。
近日,记者邀请部分省政协委员,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成就和前行态势,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话题谈感悟、提建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凝心聚智。
张开双臂 扩大开放天地宽
1月3日,一船经长江班列从四川运抵湖北的医药物品在武汉阳逻港下水,将直达日本大阪。这标志着四川和湖北携手,创新打造的“长江班列+汉亚直航”国际多式联运通道正式开通。
船舶启航的汽笛,呼应了去年11月在成都高规格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大会传递的鲜明态度——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于四川这份坚定“走出去”的决心,省政协委员、四川德胜集团董事局主席宋德安深表赞同。他认为,四川从来不缺好产品、好技术,进一步扩大开放能让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走向市场,产生更大价值。
不久前,TCL显示器智能制造基地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TCL光电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揭牌。TCL是最早一批因国际班列将产业转移到成都的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成渝),“成都造”机芯组件、屏组件等可在13天左右到达欧洲,运往波兰工厂组装。
据成都国际铁路港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中欧班列(成渝)年度开行量超5700列,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四川地处我国内陆,对外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省政协委员、四川沿森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志强建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鼓励企业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技术标准对接互认,提高四川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对外开放,除了“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近年来,“中国游”成为热潮,开放的四川更是借势发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境外游客走进四川,领略巴山蜀水的自然生态之美和传承千年的多彩人文之韵。2024年,四川入境旅游热度同比2019年增长超过3倍。
“入境旅游热度增长,体现了四川强劲的文化感染力、风景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省政协委员、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王爱华非常支持和看好四川发展入境旅游。她建议,要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保障境外游客合法权益;文旅部门、涉旅单位和各院校要畅通联系渠道,协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多语言能力的涉外旅游人才;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扩展四川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放的四川其势已成、其风正劲!”省政协委员、省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罗友平建议,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引进来”“走出去”;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清理市场准入壁垒,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和高端人才入川;加快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提升开放通道效率,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紧密携手 合作唱好“双城记”
虽然2025年元旦假期仅有1天,但在重庆工作的王辰依然决定回四川宜宾的老家,同家人一起跨年。重庆与宜宾,直线距离约260公里,王辰之所以能够“见缝插针”回老家,是因为渝昆高铁川渝段已于去年9月开通。
“此前,宜宾到重庆铁路最快用时3.5小时,现在缩短至最快48分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好处,着实让王辰兴奋不已,“家的距离不再遥远!”
渝昆高铁川渝段开通,不仅让川南经济区4城市全面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而且打通了成渝“双核”间的高铁双通道。
宜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脚步如何更进一步?省政协委员、宜宾市政协主席谢杰建议,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研究出台宜宾港铁水联运交通运输扶持政策;加快规划建设宜宾至西昌高速铁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开展南向开放合作。
日前,重庆市万州区新田港二期工程建成验收,川渝出海再添新通道。
“新田港一期六七成的大宗货源来自四川,设计吞吐量接近1500万吨/年的二期项目,将更好服务川东北鞋服、电子等产品外销及原料物资采购。”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达州作为川渝合作重要一环,近年来在“协同”方面做足文章,提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在共育产业集群、提升开放水平等方面动作频频。省政协委员、达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杨明军建议,聚焦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共性技术研发重点领域,打造更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同步用好“天府科技云”等现有科技创新载体,实现万达开创新资源协同共享,推进区域协同全面改革创新。
2024年,川渝两地勇立潮头、破浪先行,激荡人心的“双城记”持续书写:川渝两省市实现法人银行首次合作开展承销业务;国家电网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川渝两省市联合推出景区惠民游,协同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惠民促销政策……
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5周年的重要时刻。站在新的时间坐标点,四川如何推动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更好转化为“施工图”和“实景图”?委员们调研思考得很深,提出的意见很实。
“广安是四川离重庆中心城区最近的地级市,是四川唯一的川渝合作示范区。”省政协委员、广安市政协主席甘用德建议,完善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与重庆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数字建设、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协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成渝地区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省政协委员、埃克森卓越储能董事长尤军建议,要在支持政策的制定、阐释、实施全过程为川渝企业提供具体指导,助其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新机遇,主动融入和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创新突破 成果转化效能显
不久前,天府绛溪实验室时空AI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正式签约成立。该技术中心是天府绛溪实验室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强与链主企业的合作,构筑优势产业技术主导权新动源,与源自高校院所顶尖团队的前沿研究中心协同共进,支撑未来产业布局,引领地区产业发展。
委员们谈及新质生产力,“转化”始终是高频词。
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现场表彰的247项成果多数已面向市场开展转化应用,许多具有“全球首次”“填补空白”等显著特征。对于这份沉甸甸的“转化”成果,省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维清由衷表示赞赏。他建议,发挥高校院所科研优势,以产业链分类,以产业承载区域为依托,建设产业链完备的中试平台集群,推动新型生产性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
科技为民,造福千家万户。2024年11月,乐山夹江核技术应用产业园迎来首张甲级辐射安全许可证,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正式投运;同年12月,该园区再传喜讯——“乐山造”镥-177核素已具备批量供货条件,成功迈出国内医用同位素大规模生产的关键一步。
“核医疗是核技术与医学及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省政协委员、乐山市政协主席黄平林呼吁,加强核医疗体系建设省级统筹,探索全省优质核医疗资源整合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丰富省、市、县三级应用场景,提高核医疗服务能力。
人工智能“四川方案”出炉,26条重点举措助力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2024自贡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现场签约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额107亿元;彭州市绿色氢能装备与材料科技研究中心正式投运,填补国内氢能装备权威性检测服务平台空白……聚焦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迭代性产业技术创新,四川前瞻布局25条产业新赛道,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步伐又快又稳健。
“低空经济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多个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省政协委员、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启明建议,强化政策支撑,充分利用四川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航空器研发制造优势,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壮大服务产能,实现生产作业、公共服务、文旅消费等“低空经济+”规模化应用。
发展现代农业,建好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同样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吕火明建议,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针对性,着力推动“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养,鼓励专家、农民“面对面”,实现创新、转化“一条线”;大力推广“四新”示范和“五良”融合,产出更多高产、优质且具备特色功能性的农产品。
(见习记者 马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