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五周年
——奔跑汶川 用发展振兴书写新生

【】 【2023-05-12】 【四川政协报】

政协助推谱写新篇

今年,距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整整15年了。15年来,汶川不辍前行,大踏步前行。今天的汶川,已经是快速奔跑的汶川。

56日,记者来到汶川实地采访。翻开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五周年特辑——《奔跑汶川》,记录着汶川县十五周年来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和成果,也展示了15年来汶川县政协坚定不移助推汶川现代化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汶川县政协组织委员在漩口镇无忧谷杜鹃花繁殖基地开展专项视察。汶川县政协办公室供图

15年的发展历程中,汶川县政协以及政协委员们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从豪迈走向美丽、从美丽走向振兴、从振兴走向现代化”的精彩篇章,为同心共建现代化汶川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曾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工业重镇的汶川,在历经8.0级特大地震后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道路。在“花园型”汶川建设中,汶川县政协积极开展协商活动、专题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积极献言献策,提出协商建议23条。

“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是汶川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名片,汶川县政协发挥参谋助手作用,188体育为“花园型”汶川建设建言献策。汶川县政协组织委员和相关委室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究,对“花园型”汶川建设进行专题调研,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汶川生态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汶川县政协文史委牵头开展文化胜地调研。汶川县政协办公室供图

瓜果飘香“丰”景好,乡村振兴美如画。在绿水青山间、在美丽田园中,青红脆李、猕猴桃、甜樱桃随着季节开花挂果,春季的花团锦簇与秋季的硕果累累,已成为汶川乡村振兴的文旅资源和产业画卷。汶川县政协以“无忧双助年”行动为抓手,倾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开展调研、视察、监督等活动65次,帮助群众就近就业300人次、向困难群体捐款20余万元,聚焦“五美乡村”建设行动和“艺术乡创”引领活动,积极建言出力,助推乡村环境提升,探索出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之路。

在灾难面前,汶川县政协迎难而上,坚守“人民政协为人民”初心,弘扬和践行“汶川哥哥”“汶川方舱”“无忧志愿”三种精神。马尔康6.0级震群型地震、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汶川县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10余万元,彰显了政协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汶川已经踏上了同心共建现代化的新征程,汶川县政协必将以前所未有的矫健步伐、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前所未有的时代创造,绘就“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崭新画卷,奋力写好同心共建现代化汶川新篇章。

委员助力汶川发展

茶甘水甜日子美

“现在的汶川,已感受不到太多的悲情,15年白驹过隙,我永远忘不了当年全国各地人民奔向灾区的场景,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和政协的同心共建是紧密相连的。”省政协委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协委员、茶祥子制茶坊创始人蒋维明回忆,汶川地震后他来到震中映秀镇,看着从地震废墟中重建的小镇秀丽庄重,虽渡尽劫波却大气从容,忽然对生命的坚韧有了新的感慨,下定决心为映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铜壶、小青盏,滚烫的开水碰到发酵后的茶叶,幻化成琥珀色的茶汤。每天早上八点半,汶川县映秀镇碉楼高耸的羌族风貌街道上,便准时飘荡着一股茶香。再过半个多小时,老茶客们会准时来茶祥子茶馆喝茶、下棋,之后才见陆续前来喝茶、买茶叶的游客。

“映秀会客厅”——茶祥子。受访者供图

在茶祥子喝茶都是免费的,用蒋维明的话是“不论皮鞋、草鞋,草帽、高帽,端起盏喝茶,放下碗走人。”所以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喜欢在这坐一坐、聊一聊,渐渐就有人称这是“映秀会客厅”。

到映秀,都要到茶祥子坐一坐,喝一碗滚烫的热茶。如今,这样的方式,已成为南来北往的人到映秀的一种常态。这碗滚烫的热茶,也让曾经的震中映秀更有温度和热度。

2012年至今,蒋维明连续11年坚持免费为群众熬茶喝,共约60余万人经留饮茶,以一颗感恩之心回馈着四面八方、南来北往的人们。不仅如此,他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茶祥子收购的新鲜野生金银花价格是一公斤40元,比很多地方的价格都好,去年黄家院村村民们卖茶收入50多万元。”映秀镇黄家院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彩元说。

紧挨映秀镇的水磨镇牛塘沟村,自古就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这里的茶园荒废了11年,在茶祥子的带动下,目前已经恢复了1000多亩茶山,建起永强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茶产业。

10年时间,在蒋维明的努力下,茶祥子的茶走向世界,通过“一带一路”推介中国茶,打造茶文化国际沙龙,这也成为中国茶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茶的重要平台。

“武夷山靠三颗古茶树发展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蒋维明说,汶川有上万株一百年的古茶树,发展好茶产业,一定能为汶川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汶川儿女要懂得感恩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我放弃了成都的工作,带着行李坐着公交车,回到汶川想要重建家乡。”汶川县政协委员周春蓉回忆起十五年前,已经在成都有稳定工作和家庭的她,在汶川特大地震后,毅然决然回到自己的家乡汶川县漩口镇核桃坪村,白手起家,带动乡亲发展致富,助力家乡的产业发展。

周春蓉的家乡核桃坪村是漩口镇的一个高半山村,耕地贫瘠、出产有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后重建工作稳步推进,在好政策的沐浴下,村里的群众住进了新房子,但“产业发展无门路”仍然是该村最大的瓶颈。周春蓉暗暗下定决心,要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随即她将目光落在康养产业上,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查资源、比优势、入农户、聚民意,率先在核桃坪建起200平方米的农家乐。

汶川县漩口镇云里雾里樱花里民宿。

“创业之路十分艰辛,农家乐从新建到建成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建好后却无人问津,既没有客人也没有收入。”周春蓉说,她顶着家人反对和债务缠身的巨大压力,在坚持一年后,赵公福地旅游开发、康养汶川建设为她的创业之梦打开了门。在她的持续努力下,农家乐经营终于走上了“快车道”。身为政协委员的她,也不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核桃坪村14户农户办起了农家乐,并建立农家乐协会。去年,全村总共接待游客住宿达800人,同时就餐达1200人。全年农家乐、民宿及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的农户人均收入增加到4万多元。

农家乐经营中,周春蓉和村民们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汶川、帮助过家乡的人,他们不仅从不提高住房和餐饮标准,还将每年的513日定为“感恩日”,免费接待游客,不收取任何费用。

为了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周春蓉还到云南、贵州等地考察中药材种植,和村民们一致决定依托核桃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她联系懂技术的县政协农业界政协委员在核桃坪开展农家乐服务、中药材种植等主题培训,帮助村民解决技能缺乏的问题,得到大家的高度赞赏。

“汶川儿女要懂得感恩。”这是周春蓉一直以来的座右铭,她也始终践行着。

“汶川果”走进千万家

立夏刚过,在汶川县九耕农业园区里,果农们正忙着给甜樱桃套袋,一个月后,“汶川大樱桃”将出现在全国各地人们的餐桌上,“汶川果”将走进千万家。

“为即将成熟的甜樱桃套袋,主要是防止甜樱桃发生裂口、防治果蝇、提高花青素含量。”汶川县政协委员、九耕农业园区负责人刘明清说,5月底甜樱桃将达到品质最高的时候,当前共种植甜樱桃200余亩,预计今年收入能达到400万元。

汶川县九耕农业园区。

2008年,刘明清开辟200亩荒山种植甜樱桃,14年来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甜樱桃1000余亩。

“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是农业的特征,让我坚持下来的原因,是这一份振兴乡村的情怀。”刘清明告诉记者,15年来,为了能够让“汶川果”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他在园区内引进不同的樱桃品种进行试验,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温度的品种,推广给当地果农,帮助果农实现增收致富。

为保证甜樱桃的品质,2018年底,刘明清通过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牵线搭桥,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研究人工辅助授粉等多项增产技术。2021年,他的果园不仅产量提高70%,还得到“净土阿坝”以及“汶川甜樱桃”地标和商标的授权。因为品质好,布瓦村的甜樱桃销售价达到了1公斤100元。“我们还特意将施肥、套袋等步骤拍成视频,印成小册子,免费提供给汶川县的其他甜樱桃种植户。”刘明清说,目前全县都在推广这套种植标准。

作为县政协委员,刘清明发挥自身优势,成立技术服务队,通过专业的持证服务形式,上门指导和提供全方位服务,把果树种植先进经验与技术推广辐射到全县,进一步提升了汶川樱桃种植培育技术,助力打造汶川高质量甜樱桃品牌。

为了增强与群众的联系,刘清明主动与群众“结亲戚”,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通过电话、微信,帮助果农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在传统节日送去慰问和祝福;宣传解读各项优惠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奔康。今年,刘清明所在的九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吸收“结对亲戚”就业达36人,支付劳务费用48万元。

扶贫解困 传承文化

五月的汶川阳光明媚,记者走进位于汶川县威州镇的来料加工总部车间,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另外还有十余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熨烫、贴标签、查货等工作。

“我们主要为义乌代加工内裤、衬衣和小工艺品。”汶川县政协委员、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负责人杨梅说,车间每月加工30多万件,每加工一批结一次账,工人加工一件可挣0.7元的工钱,一天也能挣七八十元。

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展示区。

20186月,我和几个致富带头人被县上派到义乌考察产业项目。当时,义乌市政府向我推荐了药材、电商、水果等产业,但我最终选择了来料加工。”杨梅说,来料加工垫资少、技术含量不高,很容易就能让农户、贫困户们在家门口挣到钱。而且,她还想借助来料加工平台,开发羌绣自主产品,承接羌绣订单,传承非遗。

杨梅从小就跟家人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18岁后又拜师学艺,逐步成长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绣非遗传承人。汶川建立来料加工总部车间后,杨梅成为负责人。杨梅有自己的“私心”,她在产业工人中招募了100多名绣娘,日常为厂家代加工,一旦有了羌绣订单,就可安排绣娘加班加点生产羌绣,额外增加一笔收入,同时也能让羌绣这一非遗项目在绣娘们的手中传承、发扬。

“我们这里有很多残疾人,只要她们愿意,都可以到我们这里上班,保证日常的收入。”杨梅说,近四年来,汶川羌妹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开办的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带动全县37个分车间1500名绣娘从事来料加工实现就业,其中残疾人57人,月工资能达到2200元,有效带动了汶川县残疾人群体实现就业增收,取得了良好的助残扶残社会效应。2019年,汶川县残疾人联合会推荐杨梅为“四川省助残先进个人”。

“利用自身优势助力汶川乡村振兴是每一个汶川人应尽的职责与义务。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文化传承,更是我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杨梅说。

记者手记

震不垮的 汶川精神

纪念,是为了铭记;

铭记,是为了前行。

初次来到汶川,就被汶川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文精神所震撼,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我8岁,看着电视新闻中,全国各地的人带着救援物资一起奔向这个小县城,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如今,当我走在汶川这片土地上时,汶川的发展之快、之好,也让我对汶川人民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从曾经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羌山长青、汶水安澜,是无数人用双手和血泪一点点打拼出来的。

映秀镇,是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的地方。站在映秀镇家国情怀宣誓广场,飘扬的五星红旗被绿水青山包围,这是红与绿的完美组合,更是家国情怀和绿水青山的最好诠释。

“汶川当自强,不负国人恩”,汶川人是懂得感恩的,不管是帮助村民致富,还是感恩回馈社会,汶川精神已经深深刻在每一个汶川人的心中。疫情爆发之初,逆行武汉的“汶川12勇士”,以最朴实的举动,把汶川人的善良和感恩化作最坚定的价值追求。

此次汶川一行,我采访了四位政协委员,他们都在不同的行业默默奉献着,蒋维明的“茶祥子”店里,永远有一杯免费的热茶;周春蓉的农家乐把每年的513日设为“感恩日”免费接待游客;刘清明的樱桃园种植不同种类樱桃实验品种,把最优质的品种筛选出来,带动对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杨梅为妇女、老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困难人群的收入。当我真正了解并且亲眼看到这些时,我才真正明白汶川精神的含义。

我想,提起汶川,我们不应该想到地震、灾难,我们更应该想到康养旅游胜地、大熊猫故乡、汶川甜樱桃。汶川已经走出来了,汶川人也已经走出来了。

十五年过去了,现在的汶川,已经看不到丝毫悲情的色彩,更多能看到的,是汶川的蓬勃发展、自强不息,经历过地震的人希望忘掉这场灾难,因为地震往往意味着伤痛,然而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伤痛,而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力量、穿越时空的感动和永不妥协的爱,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汶川人民一步步走到今天。

汶川地震只是刹那,汶川精神才是永恒。

(文/图 记者 陈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