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讲故事 | 王正:以工代赈助民“鼓腰包”强自信
【】 【2024-12-31】 【四川政协报】
从事以工代赈工作近7年的我,通过国家以工代赈政策,以“赈”的方式引导全省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参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让他们学习劳动技能并通过勤奋劳动获得劳务报酬,从而增收致富、增强自信,在困难群体、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兜底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正(右)在茂县赤不苏镇了解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受访者供图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的重点任务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工代赈也就有了新的任务。2023年3月1日,《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在进行全面修订后施行,强调“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建设项目,以达到组织更多当地群众、发放更多劳务报酬达到赈济目的。
为了研究部署推广以工代赈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质增效工作,充分发挥精准化、规模化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印发《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搭建起推广工作“四梁八柱”。制定《推广以工代赈百问百答(试行)》,清晰回应各方问题疑惑,推出《以工代赈政策如何推广》等解读动画,理清从项目认定到工程验收等全过程务实管用、科学严谨的操作规范。通过《四川省2024年推广以工代赈政策培训方案》,明确省市县三级培训任务。2024年以来,召开6次省级层面政策业务培训会,共计6200余人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推动了各级各行业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政策“赈”的初心,也凝聚了支持推广以工代赈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
当我走村入户到基层调研时,经常会遇到群众对我说,“以工代赈政策真好,我们可以不出远门,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到家里老人和孩子。”这些平实、朴素的话语触动、牵引着我内心最深的情愫,不断激励我思考:怎么做才能让他们的受益最大?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更加自立自信?怎么做才能把中共中央的暖心政策执行得更加精准到位?为确保务工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借鉴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经验,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运用“一卡通”平台直发,按月直发至务工群众社保卡,有效防范务工群众身份造假、劳务报酬发放造假及套取、侵占劳务报酬等腐败现象发生。
2023年,我作为资源环境界别委员,身上更是多了一份为发展尽力、为人民解忧的责任。履职至今,我积极参加省政协组织的会议、活动、调研等,认真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今年,我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加快推进被动型养老向积极型享老转变”作大会发言;参与了“推动美丽四川建设”专题协商等调研活动,不断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履职建言成果;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建议》《关于践行“以竹代塑”倡议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破解建筑垃圾利用难题助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等提案,持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四川建言献策。
为了更好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我结合以工代赈等本职工作,通过工作实践撰写《关于尽快建立全国以工代赈信息化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务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提出国家层面尽快建立以工代赈信息化管理制度,推动将劳务报酬发放纳入“一卡通”平台直发范围,并加紧制定完善平台发放相关政策,挖掘务工群众、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人群的年龄分布、性别结构、身份属性等信息,精准锁定务工群众对象。该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采纳,为分析研判全国农村劳动力生存现状,制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政策提供基础支撑。
2019年,我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21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今年1月,荣获省政协“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2023年度先进委员称号。这是荣誉,更是责任和鞭策。接下来,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利用联系广泛的优势,多出监督之力、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政协委员的初心使命。
(见习记者 张好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