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政协助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
老旧院落变身“时尚街区”

【】 【2025-02-25】 【四川政协报】

春节前夕,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工人村社区迎来历史性时刻——历经两年多的城市更新改造,这片始建于1953年的老旧小区实现华丽蝶变,3000余户居民将于2月底全部完成收房手续。

曾经斑驳的砖墙、杂乱的院落,如今被时尚的街区景观和完备的配套设施所取代。工人村,这个曾经没有独立厕所和独立厨房的“老破小”已经被整洁的电梯房所取代,成为成都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典范。

告别“蜗居时代”

社区居民难掩激动

“这简直是最好的春节礼物!”站在装饰一新的楼房前,居民梁光富难掩激动。

据介绍,工人村社区房屋修建时间跨越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共涉及22个院落58栋房屋、3000余户1万余人,是成都市规模较大的老旧院落。很多住户挤在狭小空间,厨卫设施不配套、无天然气管道、墙体裂缝等问题长期困扰着社区居民。

“此次工人村更新改造过程中,政协委员在前期调研摸实情、中期小微协商解难题、后期民主监督助落实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驷马桥街道城市更新改造负责人说,2022年初,金牛区将工人村纳入重点改造项目,创新采用“原拆原建+功能升级”模式,在保留建筑基底基础上,实施结构加固、面积扩容、厨卫成套改造。改造过程中,政协委员亮明身份积极履职,干了不少实事好事,帮助居民告别了“蜗居时代”。

委员联动履职

协商会开到院子里

“没有委员的‘穿针引线’,改造不会这么顺利。”在社区文化广场的工人文化墙前,工人村社区党委书记杨健勇特别提到政协发挥的重要作用。

政协驷马桥街道工委组建专项工作组,唐里、蔡姝等委员深度参与改造全流程:前期利用3个月时间走访22个院落,梳理出不通天然气、违建拆除、水表改造等8大类40余项诉求;中期组织召开20余场小微协商会,在桂花树下、单元门口与居民逐条商议改造方案;后期成立民主监督小组,对改造工程质量和进度开展常态化追踪。

委员们提出的专业建议落地转化为改造亮点:周爱群委员提出的“一院一策”,让每个院落拥有定制化方案——20%的院落通过“拆墙透绿”释放公共空间,40%的院落新增智能健身器材;钟红平委员助力完善“15分钟生活圈”规划,通过优化社区布局,新增停车位120个、非机动车棚8处及便民社区菜市1个;李治斌委员主导的“工人村IP”打造工程,将苏式红砖墙元素融入建筑改造,在社区展馆陈列老照片等历史物件,让整个片区在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景观风貌、社区功能的全方位提升。

文化赋能+商业活化

持续提升幸福指数

212日,元宵佳节,一场热闹的非遗集市活动在工人村社区新建成的8栋居民楼前开启。现场不仅有助农产品促销活动,蜀绣、年画、糖艺等非遗摊位前也围满了居民,一片喜气洋洋。改造后的工人村社区不仅“颜值”升级,更孕育出发展新动能。

按照区委“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改造要求,区政协多次组织委员往返社区居民和相关部门,现场召开“有事来协商”恳谈会,就统一打造工人文化墙、工人展板,共同推进沿街店铺、公共空间等载体一体化建设达成共识,并推动相关部门将工人村社区纳入金牛区北门里市井文化片区进行整体设计、一体打造,以带动社区孵化消费新场景。

“下一步,沿街店铺将统一采用工业风设计,引入社区书店、咖啡店、匠人文化体验馆、非遗体验馆等新业态,带动居民就地灵活就业增收。”唐里认为,通过引入“市井味、时尚范”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将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改造只是起点,我们要让幸福持续生长。”金牛区政协主席涂智表示,区政协将持续关注民生“关键小事”,组织委员围绕社区业态、社区食堂、加装电梯等居民需求开展调研,坚持以人为本、履职为民,更好服务社区群众。

(李平 记者 姜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