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讲故事 | 全国劳动模范,崇州市政协委员、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 【2025-05-22】 【四川政协报】

2015年,我从大学毕业后,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感召下回到家乡,跟父亲在田间地头学习种植经验,成为一名“新农人”。回乡种地10年,我已经有能力管理、经营7000余亩土地。2016年,我有幸成为崇州市政协委员。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用自己扎根基层的工作实践积极履职尽责,助力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向“兴农人”的目标前行。

王伶俐与父亲讨论农作物长势情况。受访者供图

9年履职路上,我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围绕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等方面提交了14件提案。其中,11件提案被立案办理,部分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24年提交的《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2023年,我在走访崇州市部分合作社、种粮大户时发现,崇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进度相对滞后、水平参差不齐、政策扶持不足等问题。为促进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在2024年召开的崇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我在发言中提出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严格建设标准,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设计和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验收和“回头看”,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达到标准要求;组织专家尽快研究秸秆处置的更好方式,在推进秸秆还田的同时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

我的发言得到参会人员的高度认同。于是,我将发言内容转化为提案《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并在会议期间提交。很快,该提案经审查立案后交由相关部门办理。在提案办理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主动与我联系,就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充分沟通,认真听取吸纳我的意见。20247月,我收到办理回复:市农业农村局确定提前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储备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形成设计方案后纳入项目储备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管、用、护”一体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更加精准匹配使用者生产需要;采用新型实用技术,结合地域特点,将秸秆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积极与科研机构对接,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其他方式,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

围绕“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等问题,赴成都市双流区、郫都区调研;围绕加强粮食生产、对粮食烘储中心进行仓储改造等问题,走访崇州市白头镇、三江街道等地……每到一处,我都仔细察看、详细询问、深入思考,通过撰写提交调研报告等方式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举措。

2024年,是我职业生涯中充满收获的一年。这一年,我管理的农田增加到7000余亩,实现小麦、水稻两季粮食总产量超6000吨;通过成立农机合作社,为周边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5万余亩。

伴随着田野上的丰收,我个人也收获了很多荣誉:202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市劳动模范……今年,我有幸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背后,离不开自己坚定的初心和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厚爱。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像庄稼一样,终其一生都在生长,只要坚持就有收获。接下来,我将继续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加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结合专业知识更好地履职尽责,努力让“天府粮仓”更具生机活力。

(苏彦 见习记者 黄笑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