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龙马潭区政协助力“充”破民生壁垒——
小镇建起充电站 充出满格幸福感
【】 【2025-05-27】 【四川政协报】
暮色渐浓,在重庆市工作的熊及成开着新能源汽车,赶回老家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过周末。
因为工作繁忙,熊及成已有两个多月没回金龙镇。这次回来,他不像往常那样直接回家,而是一脚油门向钟山街驶去——当地建起了一个智能充电站,他要过去给车充电。
停车、扫码、插枪、充电……简单操作后,熊及成车上的电池能量条由灰转绿,逐节“生长”。“早就听说镇里建起了智能充电站,这次回来专门过来试试。”熊及成表示,交通便利、充电桩充足,是他对这个充电站的第一印象,“手机App能够全程操作,很方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金龙镇迎来新能源汽车普及热潮。“短短两年时间,全镇新增电动汽车就超过100辆。”金龙镇副镇长兰冬梅说。
新能源汽车数量增长,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也带来充电“烦恼”。“过去镇里没有公共充电设施,家住老旧居民楼或无法安装家用充电桩的车主只能‘飞线’充电,不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而且常常引发邻里矛盾。”兰冬梅坦言。
兰冬梅所说的情形,区政协委员樊涛曾亲眼目睹。2月,樊涛前往金龙社区调研时发现,老旧居民楼下停了十几辆新能源汽车,与这些车辆相连的,还有多根穿越楼道的电线。
“这些电线好危险嘛!被绊倒、电到,哪个负责?”单元门前,居民范晓晓同一名“飞线”充电的车主争吵起来。
“是啊!你们这样子‘飞线’充电,我们觉都睡不踏实,生怕哪天发生火灾。”对于安全问题,早餐店老板游启发很是担心。
车主要充电,居民要安全,双方都有迫切需求。“调研后,我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向区政协反映了此事。”樊涛说,不久后,“汇智聚力助推智能充电站建设”被列为区政协“有事来协商”重点议题。
3月,区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前往金龙镇持续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在对203名车主的充电需求进行系统摸排后,调研组绘制出一张“充电需求热力图”——场镇核心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缺口约为每日80辆次,在缺乏专用充电设施的情况下,每辆车单次充满电需要耗时8小时以上。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钟山街上一处300平方米的国有闲置地块可用于智能充电站建设,但是其用途变更和项目业主招标却成了难题。”区政协副主席陈崇江解释说,由于闲置地块场地不平整,市场普遍认为前期建设成本过高,资本投入风险较大。
3月20日,智能充电站项目规划、审批、建设、运营、受益各方,齐聚金龙镇“有事来协商”会议室,通过两个多小时的深入沟通,最终达成采用“容缺预审+并联办理”方式推进土地用途变更审批、30天内完成场地硬化及电网改造、充电站配备消防喷淋系统等多项共识。
“基础条件改善了,我们就有信心了!”了解到金龙镇将出资平整场地,四川佳禾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当场表达投资意向:“我们打算先安装10个快充桩,尽快满足现阶段充电需求。”
充分协商,让共识成果很快落地。1个多月后,钟山街上的闲置地块焕然一新,经过硬化的地面整齐划出40个停车位,与之配套的,还有10个智能充电桩。
“除了建设智能充电站,镇上还对‘飞线’充电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同时加大力度对安全规范用电知识进行宣传。”兰冬梅说,目前,全站平均每日充电数量可达50次。
吃完晚饭,熊及成和家人出门散步,顺道前往充电站取车。收起充电枪,熊及成向记者展示了手机App上的信息——充满电耗时30余分钟,总价27元。
“每度电只要0.92元,以后回来都来这里充电!”熊及成用“再次光顾”表达好评。
(蒋小燕 冉茂权 见习记者 马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