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讲故事 | 省政协委员、香港蛟龙集团董事局主席
黄玉蛟:生动诠释文旅融合的发展活力
【】 【2025-06-26】 【四川政协报】
6月22日,成都蛟龙港海滨城景区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浩海立方海洋公园、天空渌道、波音737飞行体验中心、地心侏罗纪恐龙乐园……众多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不远处,研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2014年以来,这里已累计开展科普课堂600万计人次,生动诠释了蛟龙港文旅融合的发展活力。
作为省政协委员、香港蛟龙集团董事局主席,我长期关注文旅融合发展,并将“创意、创新、创造”作为蛟龙港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我广泛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通过坚持创新驱动、深化产城融合,助力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旅项目,为地方文旅事业添砖加瓦。
6月17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吹响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号角。我迅速组织团队集中学习省委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积极探索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在文旅融合实践方面,蛟龙港巧妙运用“无中生有”的理念,以“其实成都有片海”的创新元素,打造了“购物中心+海洋公园+科普基地”为一体的文旅融合新场景,以及集生态、文旅为一体的碳中和项目——天空渌道。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集污水处理、资源再生、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该基地不仅是一个深入了解水资源循环与清洁能源的互动平台,还是一个融合科普、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景区,可以实现从功能性设施向“文旅+生态”复合型空间的延伸。
黄玉蛟(中)围绕文旅融合发展开展调研。记者 陈相龙 摄
作为一名工商联界别的政协委员,我充分发挥界别优势,提出了“工业上楼+工业旅游”的发展新模式,发挥蛟龙港内企业数量多、行业门类广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发展“工业旅游”新业态。以“一厂一景”为目的,创新打造“厂区即景区”的发展模式,将传统生产车间转化为具有观赏性、互动性和教育意义的文旅场景,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体验”转型升级。
我积极投身省政协“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努力将自身优势转化为推动文旅融合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动能。履职中,我每到一处都深入调研,细致记录当地先进经验,为四川文旅融合发展汲取养分。
我发现,四川虽是旅游大省,拥有众多风景名胜、文化古迹,但相较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四川在创新型、沉浸式人造文旅场景的培育和发展上仍有待加强。我撰写了《关于以“其实成都有片海”的理念在四川打造国家AAAAA级旅游文化项目的提案》,建议进一步精细打磨本土项目,提升其品质与层级,同时充分挖掘并发挥四川独特的区位与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联动。
我着力打造了首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海滨城。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座集旅游、美食、研学、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文商旅新地标,每年接待客流量突破2000万人次。因其丰富的科普与研学资源,还荣获“四川省科普基地”“成都市科普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
在前不久召开的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我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主题,提出要让科技为文旅产业发展添力赋能,让文旅游览从“眼睛参观”转化为“入脑入心”,更好地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向全球,发展壮大文旅产业。随后,从大家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中,我深切感受到委员们对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的期盼。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我还有诸多想法。例如,以清洁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并通过“立园满园”行动的显著成效,有效拉动旅游人流。总体而言,既要巩固深厚的产业基础,又要持续创新求变,用丰富的形式为文旅融合不断赋能。
接下来,我将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稳步发展,不断打造具有文化厚度、创意高度和国际视野的文旅精品。积极发挥界别优势,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在助推四川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持续发光发热,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记者 陈相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