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市政协持续关注用水工程改善——
让“放心水”润泽“千万家”
【】 【2025-07-04】 【四川政协报】
“现在洗菜做饭再也不用顶着大太阳排队接水了!”近日,家住隆昌市胡家镇付家桥社区的张淑芬,拧开新装的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隆昌市部分乡镇的供水管网因运行时间较长,水管存在老化、破损、腐蚀、堵塞等问题,“如何尽快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课题。对此,隆昌市政协通过提案督办、实地调研、对口协商等多种方式,助力这项关乎民生的用水工程不断改善。
从“抢修常态”到“一管通途”
“去年这个时候,社区三天两头就停水,那滋味真不好受,严重影响大家正常生活。”付家桥社区党总支书记余亮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不禁皱起眉头。他拿出手机,打开相册,里面还存着居民顶着烈日、排队取水的照片。
付家桥社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共668户、1811人。生活用水本应便捷无忧,但老化陈旧的供水管网却成了社区发展的“绊脚石”,居民用水不便,每月都要经历1至2次停水检修,有时甚至连续停水72小时,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滴水映民生,管网连万家。”兰祖莲等12名市政协委员在了解到居民的实际困难后,立即深入社区开展调研,仔细梳理问题症结。在市政协二届四次会议期间,他们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提案。市政协高度重视,将该提案交市水利局主办,并全程跟踪督办。
提案办理成效如何?2024年11月,市政协组织召开“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提升居民用水质量”提案办理“回头看”小微协商会,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主办单位负责人、居民代表等齐聚一堂,直面成效、共话提升。
会上,市水利局负责人通报提案办理的相关举措:改造13个乡镇老旧管网128公里,增设14个调峰加压泵站,安装智能水表1700余万只,保证60万城乡居民实现“同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供水。委员们就后续维护管理、水质监测等方面提出建议11条,均被承办单位采纳。
“如今,付家桥社区的居民已告别排队取水的日子,打开水龙头,水流又大又稳!”余亮动情地说,“清澈的水哗哗地流着,冲走了往昔的烦恼,付家桥社区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漫长等待”到“高效维修”
1月8日晚11时,石燕桥镇三合村的供水管道突发爆裂。接到村党委书记王东的电话后,本地的维修员张师傅仅用20分钟就赶到现场。他迅速开挖检查、更换管段,进行水质处理,整个维修工作在3小时内便顺利完成。
“现在可方便了,有问题直接找咱们‘片区水管家’,再也不用干巴巴地苦等城里来的维修队了!”王东一边说一边指着墙上那块公示的服务承诺牌,牌子上醒目地写着:“小修不过夜,大修不超过24小时。”
高效服务离不开市政协的助力。2024年6月至10月,市政协深入7个乡镇,开展“农村供水服务”专项民主监督,了解到农村管网布局不合理、供水能力不足、高峰期用水困难等问题。在调研座谈会上,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建立网格化服务体系”“配备专业维修队伍”“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等建议。
市政协还走进7个村(社区),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调研,发现应急响应慢、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市政协认真梳理归纳后,一篇“含金量”满满的调研报告《隆昌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出炉。
该调研报告建议,要防范水源安全隐患,建立风险源名录,做好突发事故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工作,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演练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目前,委员们的建议已经转化为具体举措:全市13个镇(街道)实现网格化管理,组建了专业维修队,建成智慧水务监控平台,完成13个镇(街道)管网改造,管网漏损率明显下降,维修效率明显提升。
“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市政协主席王昭夏表示,市政协将持续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调研视察、小微协商、民主监督等多种方式,持续助力饮水安全工作深化,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沈沾涛 李文杰 记者 陈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