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讲故事 | 雅安市政协委员、非遗“芦山花灯”第三代传承人杨虎:
一盏花灯“照”民心
【】 【2025-07-08】 【四川政协报】
在雅安,乡亲们常说我有两个身份:戏台上画着花脸、挥着蒲扇的“花脸哥”和走村入户的政协委员。在我心里,“芦山花灯”是与大家对话的“文化方言”,政协委员的身份则赋予这盏花灯更重的分量。
作为省级非遗“芦山花灯”第三代传承人,我始终记得师父的叮嘱:“花灯要唱进群众的日子里。”2006年,“芦山花灯”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年,我把政策法规、抗震故事编进《歌唱家乡歌唱党》《跩花灯·谢恩人》等100余个剧目里。老乡们常说:“听杨委员唱花灯,政策就像家门口的井水,解渴又实在。”
2022年“6·1”芦山地震时,我是国网芦山县供电公司的保电人员。在太平中学临时安置点抢修完电力时,看见帐篷里的孩子抱着书包发呆,老人对着损毁的房屋叹气,摸到兜里的快板竹片,我突然想到:或许能用花灯做点什么?我连夜将安全用电知识编成“灾区通电理当先,私搭乱接莫要搞”的顺口溜。当应急灯亮起,我涂着简易花脸开唱,沉默的人群渐渐围拢。后来,我们组建“震后重建宣传队”走遍安置点,不少人拉着我说:“听着花灯调,心里就没那么慌了。”这让我明白,花灯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杨虎(左二)在芦山县第一幼儿园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承活动。受访者供图
成为雅安市政协委员以来,“非遗传承”始终是我最关注的话题。当我走进小学课堂时,有女孩举着花脸面具问:“我能当‘花脸姐’吗?”我意识到,非遗对孩子产生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有意思”。我撰写并提交《关于非遗校园传承体系的建议》,促成5所学校成立“花灯社团”。如今,在芦山部分中小学,大课间总能看到学生欢快地“跩花灯”。菜花节上,孩子们用花灯演绎《二十四节气》,千人同舞的壮观场面令人震撼。
我办公桌上那本记满200多条留言的“民意笔记本”,是我最珍视的履职指南:“老艺人着急地说‘曲谱要失传了’,民宿老板琢磨着‘怎么用花灯引流’,留守儿童表示‘想听杨虎叔叔唱调子’……”在一次调研中,我从乡村教师口中听到“非遗与研学旅游融合”的想法,便用3个月时间深入龙门古镇、汉姜古城等地调研。随后,我提交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议》等提案。如今,“花灯工坊体验游”已成为雅安文旅新业态。每周末都有数百名来自成都、乐山、绵阳等地的孩子背着研学包来到芦山,跟老艺人学扎花灯、画花脸、唱川西调子。正如一对来自绵阳的父母所说:“以前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现在孩子摸到竹篾的温度,才知道这些东西这么有意思。”
这些年,我带着花灯走田间、进灾区、入课堂,也走上全省的舞台,最骄傲的是听到大家远远地喊:“‘花脸哥’,今天唱啥新故事?”这声招呼里,有对非遗的热爱,更有对委员的信任。
从非遗传承人到政协委员,双重身份铺就扎根乡土的履职路。今年,我被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24年四川省乡村文旅带头人”,这让我十分高兴,而更让我心安的是:“芦山花灯”从乡间田埂走进研学课堂,提案落地化作老乡家门口的文旅景点,地震废墟上亮起的花灯照亮了重建之路。
政协委员的履职路该是什么模样?我想,就像一盏花灯——既照亮传统文化根脉,又温暖群众心田。只要群众需要,我手中这把蒲扇就不会停,这出“为民服务”的花灯戏我就会永远唱下去。
(杨贤斌 记者 张好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