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政协助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畅通农田“微血管” 守护粮仓“生命线”

【】 【2025-07-29】 【四川政协报】

烈日下的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渔洞河水库建设工地现场,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水库大坝已具雏形。近日,部分利州区政协委员边看现场,边听着项目施工进展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库容2830万立方米,显著提高利州东片区防洪能力,为大荣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用水提供保障。”

“渔洞河水库扛起的既是东片区的防洪‘盾牌’,更是保障大荣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生命线’!”区政协委员谢均林摩挲着规划图上的个个点位,眼中不仅满是期许,也饱含自身履职成果得到有效转化的欣慰。

脚步丈量实情 问计于田野

年初,利州区政协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列为年度协商议政的重点,并开展民主监督,助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4月,区政协主席会议动员部署后,一支由政协委员、水利专家组成的调研队伍,带着问题一头扎进宝轮镇、大石镇、龙潭乡的田间地头。

调研组俯身察看山坪塘的蓄水线,蹲在蓄水池旁记录裂缝情况,与守着防旱池的老农攀谈。“老哥,这池子今年蓄上水没?够用不?”每一次俯身、每一次询问,都是为了摸清“微血管”的真实情况——水量不足、设施老旧、管护缺位等问题被一一捕捉、清晰呈现。

“光看不行,还得多听。田间地头的询问声和脚步丈量的堵点难点,是最真实的调研报告。”区政协机关干部侯龙介绍,带着这些真实的第一手问题,区政协把在田间地头收集的情况带回会场,组织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乡镇干部、村民代表、政协委员围坐一堂,开了好几场“诸葛会”“坝坝会”。

协商凝聚共识 开出“治水良方”

6月下旬,一场聚焦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用”的民主监督座谈会在利州区政协召开。

委员们带着田野调研后的深度思考,句句直指当前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的痛点、堵点,观点犀利、建议务实。

区政协委员李颜君聚焦规划与效益的长远性和综合性,呼吁项目方案须精雕细琢,结合利州实际反复优化,要让每一分投入都浇灌出实实在在的效益。

“项目建好了,该由谁来管呢?权属要清晰,管护责任才能落到具体人头上。”区政协委员唐丽娟认为,要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管护合力。

谢均林拿着厚厚的调研笔记提出精准修复与盘活资源的建议。他直言,“当务之急是来一次‘大体检’,对全区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摸排、分类建档。更要发动群众和受益主体一起动手修复,‘唤醒’沉睡的资源,水利活了,产业路才能更宽。”

这些凝结着深度调研与集体智慧的“良方”,为后续推动相关问题解决注入了强劲动力。

智慧化为行动 成果落地生根

“调研座谈几轮下来,大家共提出40余条意见建议,经过反复梳理、论证,最终提炼出13条‘金点子’。”利州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王含军介绍道。

很快,《关于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的建议》出炉了。该建议直指3大顽疾:设施“贫血”,建设短板犹存,“靠天吃饭”仍是部分农田的无奈;设施“沉睡”,“建而未用”导致宝贵资源白白闲置;管理“跛脚”,“重建轻管”让设施效能大打折扣。

针对3大顽疾,开出3剂“药方”:急治“病体”,加快现有设施的维修维护;优化“蓝图”,科学规划未来水利布局;激活“机制”,推动改革成果落地生根、推广运用。

这份沉甸甸的建议迅速得到区委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肯定和签批,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落实。

“水利兴,仓廪实。”区政协副主席向梅表示,将持续聚焦农村水利这张“网”,认真履职尽责,助力构建“渠系畅、供水稳、管护精”的现代农田灌溉水网体系,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

 (李弘德 记者 姜寒冬 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