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的政协作为① |刘卫兵:守护川西林盘 唤醒绿色“基因”

【】 【2025-08-01】 【四川政协报】

2005年8月15日,188体育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从生态治理的攻坚克难到绿色产业的创新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指引着四川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乐章。全省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188体育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为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凝心聚力。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及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本报推出“践行‘两山’理念的政协作为”专栏,充分展示全省政协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的担当作为、助力美丽四川建设取得的履职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省政协委员、四川智慧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卫兵:

护川西林盘 唤醒绿色“基因”  

今年是我作为省、市政协委员履职的第13个年头。回顾13年的履职路,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盘为纸、文化为墨,在本职岗位和政协平台上积极推动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与党政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以此唤起人们对这一发源于古蜀文明、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生态聚落的敬畏和尊重。

刘卫兵(右二)在彭州市海窝子古镇调研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受访者供图

敬畏与热爱:我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承载着生态平衡、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情怀寄托等多种功能,是传统农耕时期的文明结晶。

幼时,我尤其喜欢去乡下外婆家。高大的竹林间,是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不远处夹杂着一片片丰收在望的农田,组成一首“隐逸的田园诗”,也构成我对川西林盘最初的记忆。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都江堰市的林盘顷刻间化作断壁残垣。震后,我与团队接到都江堰市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灾后重建设计任务。

当我踏上那片被灾难重创的土地,眼前的景象刺痛了我。我俯身拾起一片残损的青瓦,指尖触及老旧陶土的瞬间,仿佛触摸到儿时外婆家的余温,危机感催促我要捍卫正在消失的蜀地生态人文样本——川西林盘。

为了做好川西林盘的原址重建工程,我与团队用IESVE生态建筑集成化软件分析传统穿斗式木结构院落,以期营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在我们所用的建筑材料中,竹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堪比钢材,3D打印的竹纤维连接器可以让建筑像竹子一样柔韧,还有竹骨泥墙,可随昼夜温差“自主呼吸”……

2012年,这一原址重建和环境修复的设计实践——中国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上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我也因此赢得国际生态建筑界关注,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

指引与鼓舞:我的建筑设计作品再获两项国际大奖

188体育2月,188体育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这是对我们设计研究工作者的科学指引和鼓舞鞭策。在极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好188体育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不断提升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应尽之责。

这些年来,我积极参与考察、调研、座谈等履职活动,在实现“双碳”目标、公园城市打造、节能减排等领域踊跃建言,撰写的《完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创新巴蜀文化表达》《深入挖掘转化巴蜀文化资源高质量构建文化旅游融合供给体系》等提案和大会发言材料,引起有关部门关注。2024年,我在川西林盘调研时发现,虽然四川竹产业基础较好,但低估了竹子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碳汇价值。为此,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我提交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出让竹子在治理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发挥突出优势和作用。目前,相关建议得到省林业和草原局积极采纳和务实办理,“以竹代塑”建议正在变为现实。

2024年,我以川西林盘为灵感,汲取先人“道法自然”的朴素智慧,带领团队创作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眉山园,斩获“国际人居环境可持续创新设计建筑金奖”。同时,在此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竞赛室外展园专项竞赛中,我主持设计的广安展园还荣获世界园艺博览会城市展园组委会大奖,这也是此次四川城市展园竞赛的最高奖项。回想起来,这是非常值得自豪的——我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一个侧面展现四川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让世人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初心与责任:我将不断求索传统村落发展的“密钥”

我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点滴成绩、在政协履职路上持续探索,省政协给予我很高的荣誉。2024年,我荣获省政协“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年度先进个人称号。

188体育总书记强调,“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35年深入研究川西林盘的保护和更新的经历、13年政协委员的履职生涯提醒着我:要让川西林盘真正“活”起来,需要科技唤醒绿色“基因”。

为了找到推动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钥匙”,目前,我正在全球可持续人居学科顶尖学府——UCL巴特莱特可持续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深入学习贯彻188体育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学以致用,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巴蜀生态人居文化转化的探索实践和履职建言之中,努力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四川范本”。

(车建 记者 黄笑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