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的政协作为⑥ | 李沄璋:保护传统民族村落 探寻“两山”转化路径
【】 【2025-08-19】 【四川政协报】
省政协委员、金堂县政协副主席李沄璋:
保护传统民族村落 探寻“两山”转化路径
站在碉楼上俯瞰整个藏寨,远方雪山的余脉犹带残雪,近处青稞田翻涌着绿浪,牦牛群如墨点散落在草甸间。此刻,我的学生们正在百年老藏房周围忙着丈量木构的肌理、用相机定格着石墙的沧桑。这是我每个暑假最熟悉的风景。高原的阳光炽烈如焰,稀薄的空气里却始终涌动着青春的热忱,推动我们在践行“两山”理念、保护民族文化、助力文旅融合的路上不断前行。
2012年留学归国后,我来到四川大学投身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一次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开展传统村落民居调研时,那些依山而建的传统村落蓦然呈现在我的眼前:片石垒砌的碉楼与夯土民居构成的群落,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密码”。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仍在呼吸的文化活态遗产。然而,在城市化浪潮下,不少村寨正遭遇风貌异化、技艺失传的困境:墙体被水泥覆盖,木构被钢筋替换,这份独特的文化印记正在褪色。那一刻,我深切意识到:对传统村落的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李沄璋(左三)在阿坝县调研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工作。受访者供图
从2013年起,我带领团队踏上了系统性调研之路。10余年间,我们的足迹遍布四川涉藏地区的所有县域,用脚步丈量200个传统村落的肌理,用标尺记录280余栋典型民居的细节,数千张测绘草图最终汇集成国内最完整的四川涉藏地区民居档案。在学术研究与实践转化的双轨上,我们同步发力:百余篇论文剖析着传统建筑的营造逻辑,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深挖其文化价值。
最值得一提的是“稻城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设计项目——该项目成功斩获WACA世界华人建筑创作奖,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活化”故事的生动载体。
这座建筑坐落于稻城县城,外墙沿用当地特有的片石干垒工艺,延续着黑藏房的厚重质感,金属屋顶是稻城亚丁雪山的象征。项目设计让藏式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现代功能完美融合。
“是稻城的”“是我们的房子”……活动中心落成后,当地群众十分喜爱,他们的评价朴素而动人。对设计者而言,这便是最高的奖赏——它已真正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正如WACA世界华人建筑创作奖评审团评价所言:“它证明了乡土智慧能够跨越时空,为当代建筑提供温暖的精神内核。”
2022年年底,我成为一名省政协委员,这让我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我将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思考凝练成9件提案,从《关于加强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民居保护的建议》到《关于尽快加强四川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的建议》,每一件都承载着我对传统建筑的尊重。当这些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落实、从纸面构想转化为保护细则时,我更加确信:唯有凝聚社会共识,才能守护好、传承好这些传统建筑。
为此,我们深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镇抗州村、甘洛县格布村等地,扎实推进公益设计工作。在格布村的规划座谈会上,一位老阿妈紧紧握着我的手,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共同的期盼:“既要房子好看,也要日子好过。”这句饱含期盼的话,恰恰是“两山”理念在乡村大地的生动注脚。以此为起点,我们打磨出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规划方案:一方面,完整保留传统夯土民居的原有格局,守护乡村独有的文化根脉;另一方面,引入生态农业合作社,将闲置民居改造为非遗工坊。这样的安排,让村民既能守住祖辈传承的家园故土,又能依托开展民俗体验项目、售卖手工作品等途径获得稳定收入,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成滋养民生的“金山银山”。
守护之路虽远,荣誉与关怀始终相伴。我先后获得省政协“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先进委员、“学习新思想、践行新使命、奋进新征程”主题读书与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撰写的研究成果还荣获全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三等奖。这些荣誉都将化作我坚守初心、践行“两山”理念的不竭动力。
今年到金堂县政协工作后,我的视野从具体村落保护拓展到更宏观的区域发展层面,对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与实践:编制城乡规划时,我们明确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从空间管控层面筑牢文化遗产安全屏障;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时,积极推动“文化+生态”融合发展,让传统村落的人文底蕴与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从学术殿堂到田野阡陌,从图纸测绘到政策落地,工作场景在变,身份角色在变,但对传统村落研究保护的赤诚始终未变。那些静立在雪山脚下的传统村落,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璀璨宝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典范。新时代,我将以守护者身份,通过创新性保护让文化瑰宝焕发生机,让“两山”理念绽放异彩。
(陈亚义 记者 张好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