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的政协作为? |

旺苍县政协用精准履职书写“两山”新答卷 助力“川北煤都”走向“生态绿谷”

【】 【2025-09-09】 【四川政协报】

在四川北部的群山之间,旺苍县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蜕变。曾经,这里因煤炭而繁荣,以“川北煤都”的称号享誉一方;如今,它以“生态绿谷”之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场跨越十余载的改变,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进行的生态环境再造。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截至今年630日,旺苍森林覆盖率从52%提升至66.9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占GDP占比持续增长。

回望绿色蝶变之路,旺苍县政协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精准履职为笔,以民主协商为墨,在这片土地上协力描绘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图景,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

旺苍县城市滨水经济休闲带以东河流域为核心,通过生态治理与休闲设施建设,打造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发展带。图为城市滨水经济休闲带夜景。 旺苍县政协办公室供图

东河之变:“污水横流”到“鱼翔浅底”

清晨薄雾中,东河镇福临村村民熊维成撑着小木船在东河上清理着零星水草,河水中几尾青波鱼快速游过。这幅鱼翔浅底的画面,与8年前船里堆满塑料垃圾、河面泛着养殖场偷排污水形成的暗绿色泡沫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嘉陵江的重要支流,东河生态直接关系到沿岸群众生产生活、嘉陵江流域生态安全。

转变始于2017年。旺苍县政协将助力东河流域治理列为年度头号履职课题,开展深度调研。档案里的37张照片记录下当时撕裂的河床、浑浊的河水、堆积的垃圾……20余名委员分成5个调研组,用时3个月,走访12个乡镇、38家企业,最终梳理出长达23页的问题清单。

“环境太差了,必须要想办法治理!”当时,农业界别委员赵玉清在专题协商会上的话语引起大家共鸣。经过广泛讨论、深入协商,县政协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治理建议: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事执法监督,环环相扣,为东河治理精准“开方”。

旺苍县政府积极采纳县政协建议,迅速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东河水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统筹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多部门,形成协同治理合力。一方面,组织专业团队与执法人员联合行动,拉网式排查整治沿岸排污口,严处超标排放企业;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组织专项执法行动,清理非法采砂船只,拆除违规采砂设备,从源头遏制采砂对河道生态的破坏。

在治理过程中,县政协持续监督跟进,创新建立“委员督办员”制度,将监督触角伸到河岸线。派驻东河下游嘉川镇的县政协委员褚勇,每周开展巡河3次。在一次巡查中,他发现某企业偷排的痕迹,连续蹲守取证,最终推动企业关停整改。时隔多年,从他的记事本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26个排污口的整改轨迹。

县政府8年治水路,成绩斐然——7家污染企业关停、26个排污口完成整治、10余艘非法采砂船被取缔、3家非法采砂企业停产停业;15公里生态护岸取代了裸露的采砂场,成为坚固的绿色屏障。更令人欣喜的是,岩原鲤、大鲵等对水质极其敏感的珍稀鱼类在此重现踪迹。

如今的东河,已成为特有鱼类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四川汉王山东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嘉陵江流域生态治理的典范。县政协的精准履职、“委员督办员”的动真碰硬,在这条母亲河的重生中留下了深深印记。

矿区之变:“煤渣遍地”到“漫山绿色”

8月底,位于旺苍县白水镇的原白水煤矿、陈家岭煤矿等矿区7000余亩核桃基地如绿色波浪般绵延起伏,饱满的核桃缀满枝头,深绿果壳泛着油光。今年收成预计将突破150万公斤,沉甸甸的“致富果”将充实乡亲们的“钱袋子”。

8年前,这片绿油油的核桃林是昔日“川北煤都”的核心,周边群众因过度开采饱受生态环境破坏之苦。“当时煤灰能把窗户糊住,村口的老槐树慢慢枯死,山也变得灰蒙蒙的。”县政协委员何家纲回忆,“看着很揪心,就想改变。”

2018年,县政协启动“矿区生态修复”专项履职行动,组织相关界别委员成立攻坚小组,扎营矿区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助力旺苍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恢复绿色,先要恢复植被”“要构建阶梯式植被种植模式,根据矿区不同区域的地形和土壤肥力差异,分层种植植被”……调研之初,委员们将建言焦点聚集在“修复”上面。

随着调研的深入,委员们惊喜地发现,矿区的海拔气候适宜核桃生长,是潜在的“黄金产区”。

“在修复生态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让土地‘生金’”“要通过推动‘植被恢复+产业融合’,在植被恢复基础上,合理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委员们的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

经过反复论证,“分层复垦+产业植入”的建议出炉——清除污染土,填入改良土,种植先锋植物,待土壤修复后发展核桃产业。

关停矿区,面临转型之痛;科学建议,同样面临落实之难。

据县政协副主席张长江回忆,当时关停矿区,也“要为矿工们找一条出路”。面对这一情况,县政协当时组织“委员说理队”,带着土壤报告和成功案例入户走访,讲解核桃种植如何实现生态修复和产业收益“双赢”。为了进一步打消顾虑,县政协委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柯德银承诺:“只要大家愿意学,我保证教会每个人种核桃的技术,收入绝不比挖煤少。”

在委员们的耐心劝说下,老矿工王小军开始尝试学习核桃种植技术。很快,更多矿工也加入其中,掀起了一波学习核桃种植潮。如今,王小军种植核桃有20余亩,今年预计收入能达10万元。

曾经的矿区尘土飞扬,通过植被恢复换了模样。裸露的山体披上了“绿装”,浓密的核桃林郁郁葱葱,整个区域的生态韧性显著增强。旺苍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大朝说:“‘灰黑色’变回了‘青绿色’,生态修复和经济收益达成‘双赢’。”

景区之变:从资源“沉睡”到产业崛起

位于旺苍县盐河镇的米仓山大峡谷景区,是米仓古道重要节点。景区以峡谷群地貌为核心,包含城墙式峡谷、壶穴群等世界级地质奇观。景区于2017年入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20年获批国家AAAA级景区。

在米仓山大峡谷景区的游客中心,陈列着一份政协建议案——那是2022年旺苍县政协报送的《关于加快推进米仓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建议案》。

“以前守着‘金饭碗’,吃的是资源饭,吃不饱!”盐河镇党委书记李伟一语道破景区创建之初的窘况。针对景区发展之困,县政协开启了助力之路。全程参与履职的县政协委员侯斌说:“当时,我们调研后发现景区交通不畅、文化特色不足、服务配套欠缺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在景区内建设生态停车场、保留米仓古道沿线原生风貌、增设无障碍设施与应急医疗点等建议。”

除了组织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外,县政协还邀请文旅专家现场“把脉”,提出在景观打造中嵌入米仓古道传说、遗迹等文化元素,增强吸引力,为建议案的提出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时,县政协还组织文旅界别委员外出“取经”,带回了20余条涵盖业态创新、运营管理的先进经验。

经过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米仓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建议案》,聚焦交通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文旅品牌打造、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

旺苍县委、县政府对这份建议案高度重视,当即明确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建财政、发改、文旅、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建议案办理专班,将建议内容逐条分解为具体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推进时限和预期成效。

县政协持续跟踪、助力建议“开花结果”,组织政协委员开展专项监督视察,最终推动4条景区连接路贯通、6处观景台和12公里生态步道建成,实现了“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融合发展态势。

“无论是东河之变,还是矿区蝶变,或是景区发展,都充分体现了县政协通过践行‘两山’理念,以协商之智、监督之效助推全域绿色崛起,助力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县政协主席梁培利表示,将继续坚持“小切口”做“大文章”,聚焦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用精准履职助力旺苍绿色发展。

刘瑾 记者 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