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 · 智慧圆桌② | 探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码
【】 【2025-09-25】 【四川政协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25%,人工智能企业已经突破1300家,基本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彰显我省特色优势,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本期“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智慧圆桌”特邀3位省政协委员,围绕无人机产业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人才队伍建设、应用场景培育、模式创新等,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探索四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省政协委员、中兴微电子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 徐科
7月31日,四川发布了首批机器人产业机会清单,涵盖应用场景、重点产品、技术需求、创新平台4大类子清单,共包括194个应用场景痛点、120款重点硬核产品、35项关键技术需求及10大创新平台。如何以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产业从“有规模”向“高质量”跨越?
“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省政协委员、中兴微电子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徐科认为,强化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是首要任务。四川省应整合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共建“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核心技术。
“我省地域辽阔,产业基础丰富多样,能够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徐科认为,打造特色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产业维持生命力的关键举措。为此,他还认为,应构建“研发在成都、攻关在绵阳、制造在自贡”的协同链条。
“产业的发展最终要回归到实际应用。”徐科建议,我省应积极推动无人机与智能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借助市场需求反哺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在农业、交通物流、应急等多个领域开展试点,并配套实施补贴政策。同时,全面健全并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构建涵盖技术、企业,并涉及人才、资金、政策及服务的健康发展生态。
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周涛
作为人口大省,我省的科研人才培养成果与教育强省相比仍有差距。如何补齐短板、强化高端人才供给能力,成为四川突破人才发展瓶颈、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课题。
“要破解四川高端人才留育难题,可学习借鉴国内外顶尖科研教育机构的建设经验,从高端科研人才引育切入,为后续发展夯实基础。”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认为,应进一步加强高等研究院的建设。
“研究院所覆盖的学科方向可以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逐步推进。”周涛建议,探索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等研究院,初期可以通过增加博士、博士后名额,创造一流的工作环境、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吸引顶尖科学家和颇具潜力的青年研究人员;条件成熟后尝试本科招生。研究院可以单独建设,也可以考虑改造川内有条件的大学。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当如何同步迭代升级、精准匹配制造业转型需求,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周涛认为,目前,我们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没有或缺乏产业经验,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对产业前沿和核心技术了解不多,与产业一线需求距离较大。他建议,全面推广链主企业与学校共建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产业技术人才。具体而言,可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扎根四川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与在川一般本科和职业类高等学校联合开办专业,培养技术人才。高等学校可根据专业培养需求,选择与一家或多家企业联合办学,部分或全部学生可以采用定向培养。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对相应专业的设立和招生提供优惠和便利政策,对招生、教学和就业效果突出的给予奖励。
省政协委员、巴中市林业局局长 王君
数据显示,当前我省无人机应用于农业、物流、应急、林业、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为经济社会的民生服务提供支撑。如何进一步提升无人机应用服务的效果?省政协委员、巴中市林业局局长王君结合林业工作实践与产业观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无人机产业要行稳致远,既需要‘高精尖’研发人才突破技术瓶颈,也离不开‘接地气’操作手打通应用‘最后一公里’。”王君建议,当前,我省林业场景无人机人才培养存在“重研发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应构建“研发+操作”双轨人才培养体系:在研发端,推动省内高校与无人机龙头企业、林业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用基地”,支持院校联合企业开设特色课程,将真实研发项目融入教学;在操作端,依托省、市、县林业部门与相关组织,开展“飞手、操作手技能培训计划”,在成都、巴中等林业重点区域设立培训站点,围绕具体场景需求开展实操教学,重点培养能适配森林防火、病虫害普查等场景的专业操作手,解决一线人才短缺问题。
“新兴产业发展没有现成经验,政策制定需多一份耐心与包容,给企业试错空间,这对林业无人机创新尤为重要。”王君结合实践进一步指出,我省部分无人机企业在研发专用机型、探索各类应用模式时,常因技术迭代快、林业场景复杂等因素遭遇失败,若政策“一刀切”或过度追求短期效益,易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他建议,一方面建立“无人机产业容错机制”,另一方面设立“无人机产业创新扶持资金”,给企业试错空间让企业敢创新。
(记者 张荣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