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委员访谈⑥

【】 【2025-09-26】 【四川政协报】

倾智倾力 共赴未来

——访省政协委员、巴中市政协主席侯中文

记者:作为省政协委员,您是如何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的?

侯中文:作为省政协委员,我主要从3个方面参与实践。一是听民意。今年以来,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工作,前往19个乡(镇)、45个村(组)、17个企业、30余个项目开展走访调研,引导大家共同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出智出力。二是深调研。聚焦群众和基层反映最强烈的城市建设与营销、教育卫生等,开展专题调研12场次,努力找准群众所盼所想,助推顶层设计和现实所需相契合。三是聚智慧。参加专题调研协商会9场次、小微协商活动2次,广泛讨论协商、广聚各界智慧,形成《推进更高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关于强化撂荒土地利用的建议》等18条提案建议。

此外,市政协也积极响应、认真落实省政协工作要求,将“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活动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创设“线上+线下”收集平台,参与委员62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700余条,省政协和市委、市政府采用意见建议200余条。

记者:“十五五”时期,你将着重关注哪些具体领域?有何建议?

侯中文:我将重点关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此,我有3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抓好品牌推广。对“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进行个性化、创意性、独特性表达和延续性展示、长久化运用、固定化宣传,多渠道多载体多媒介宣传推介。二是丰富品牌内涵。用好“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美誉,丰富安逸四川“绿色内涵”;打响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红色招牌,丰富安逸四川“红色特质”;叫响民族地区文旅品牌,凸显安逸四川特色;挖掘巴蜀人文之韵、文化神秘之奇、非遗文化之彩、石窟石刻之美,展现安逸四川古韵。三是打造品牌体系。以“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为核心,强化“天府之国、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安逸四川”四大国际旅游名片,引导各地加入品牌体系,用整体形象推动地方品牌建设。

记者:巴中是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作为在巴中工作的省政协委员,您认为巴中应该如何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

侯中文:我建议巴中从3个方面着力:

加快构建产业体系。抢抓发展机遇,瞄准实体经济主攻方向,围绕5+2+3”现代化产业体系,9个重点产业生态圈、19条细分产业链赛道,用好“产业链+链长+链办+招商专班”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重点产业融圈建链,加快构建具有巴中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机遇窗口,探索“特色品牌立基+细分赛道突围”发展路径,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全链条融合,加速培育现代大数据产业集群;立足巴中山地比例高达95%的低空经济场景优势,积极融入交通出行、低空文旅、飞行培训、航空物流、山地运输等商业应用场景,打造巴中低空经济产业链。

加强城市推广营销。系统谋划做好城市片区、特色乡镇、区域景点“三大规划”,重点围绕“四龛福城”保护再利用,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核心片区,辐射带动周边恩阳古镇等文旅资源组团发展,提升巴中对外影响力。

(王忠正 记者 张荣康 整理)

建言献策 助绘蓝图

——访省政协委员、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主席张通荣

记者:开展“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活动,是今年全省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您在活动中是如何积极履职的?

张通荣: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四化同步、区域协调、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等6方面课题,我带领州政协深入调研协商,广泛听取、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精准对接民心所向,深度契合甘孜发展实际与四川发展大势。面向全州18个县(市)开展“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建议意见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意见建议420条,为州委、州政府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汇聚了智慧良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4月,我率调研组前往成甘、甘眉、甘宜、甘雅等多个“飞地园区”及部分重点企业,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围绕“进一步优化协作机制,助力‘飞地园区’高质量发展”召开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会,召集多个部门负责同志与工业园区负责人、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实打实协商,共同提出了多条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十五五”时期,您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为精准建言献策,您目前开展了哪些履职活动?提出了什么务实建议?

张通荣:甘孜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非常关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民生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发挥,因此在3月率调研组前往海子山和格聂旅游区开展实地调研考察,详细了解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备、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情况,系统梳理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5月,我主持召开“海子山和格聂旅游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工作座谈会”,同州县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等共同探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座谈会成果丰硕,大家一致建议,要重点突破资源资产化瓶颈,建立古村落建筑、非遗技艺等文化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探索“生态信用+”融资模式,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通过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确保每一分投资都转化为生态效益和民生福祉。

记者:民族团结在甘孜州有着深厚基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并体现到“十五五”规划编制,您有哪些建议?

张通荣:近年来,州委、州政府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思想引领到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甘孜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十五五”时期,我们要奋力推动相关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建议,进一步引导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共识、增进情谊,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卷。一是以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通过强化队伍建设、夯实阵地基础、优化活动服务等举措,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全州各项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助农牧民丰收节、民族特色运动会等平台,深入开展传统服饰展示、民族美食品尝、赛马竞技等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交融共享中增进情感共鸣。三是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目标,大力发展助民增收的现代服务、生态旅游、民族工艺等富民产业,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杨中跃 黄礼霞 记者 马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