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2022年度提案及办理答复摘登(十八)|推动川南渝西生态共建 共筑长江上游环保屏障

【】 【2022-09-01】 【四川政协报】

题目:《关于推动川南渝西生态共建,共筑长江上游环保屏障的建议》

提案者:罗素平

内容:

川南渝西地区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地区山水相连、生态相系、人文相亲,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协作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域内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及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由于分属川渝两省市,各地在规划编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建议:

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总体方案》落地,提升内陆省际交界区域合作开放水平,促进区域总体生态环保发展战略实施。

共同搭建生态资源保护监管平台。构建川南渝西地区自然生态监管大数据平台,建立自然生态保护监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区域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共同推动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将长江、沱江、濑溪河等川渝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控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共同建立相关流域保护和污染防控长效机制,协同推进水环境质量监控网建设,互相通报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等。

共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补偿机制。争取设立长江上游流域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建立基金申请、使用、监管、效益评估与考核制度。

共同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保护范围。科学合理地确定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尊重沿江城市的历史现状、自然禀赋,为地方科学合理地预留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厅办理回复:

关于“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建议现已纳入我厅重点工作贯彻落实。我厅积极协同重庆生态环境部门推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水体治理,联合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统一管控,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区域联合立法、联动司法、交叉执法,夯实生态本底。

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搭建生态资源保护监管平台建设相关工作。构建涵盖生态、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的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智慧感知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提升重要生态空间和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成渝地区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联合监管机制。每月开展西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例行会商。今年5月起,我省330多个国省控水站水质数据已与重庆全部实现数据共享。

我省联合重庆市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相关工作。实施涪江、琼江、铜钵河、濑溪河、大清流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治。共同确定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81条跨界河流基础数据,对长江、嘉陵江等22条跨界河流及重要支流开展联合暗访。加快探索构建成渝双城“一张网”,建立跨界水体水质共享机制,共建跨省市水体监测网络。

我省联合重庆市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构建长江上游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工作。2020年底,四川、重庆两省市签署《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立起首轮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我省推动建立四川省沱江流域第二轮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1年共计安排四川省嘉陵江、沱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资金6.4亿元。指导自贡、内江、泸州等市编制《沱江流域(川南经济区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方案》,争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3.73亿元,同比增长15.8%

我省联合重庆市相关部门共同推动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保护范围相关工作。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重庆市、四川省于2017年启动“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工作,两地加强对接,统一协调川渝两地相邻区域管控单元划定和管控要求。20204月、6月,重庆市、四川省先后发布“三线一单”,在两地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方案等过程中予以应用。20211028日两地生态环境部门正式签订《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合作协议》,统筹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引导两地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与重庆协作配合,切实履行生态环境共建共保统筹协调职责,共同推动川南渝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建生态屏障、共治跨界污染、共抓风险管控、共商环境管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记者 冉世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