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生死攸关的转折

【】 【2021-04-08】 【本站原创】

红军开始长征后,国民党“追剿”军达16个师、77个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湘江战役后,党内对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193412月,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决议,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 、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19351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一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点正在到来。


遵义会议会址的会议室。新华社图片

1935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中共中央为准备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曾在1934年夏成立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会后不久,在向云南扎西地区进军途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会址陈列的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复制品。新华社图片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会址。新华社图片

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

1935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前来增援。滇军一被调出,红军立刻大踏步奔袭云南,兵锋直逼昆明。云南当局急调兵力固守昆明,削弱了金沙江防务。红军又突然掉头向北,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是在改换了中央军事领导之后取得的,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