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明天会更好

【】 【2021-07-01】 【四川政协报】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最近有幸走进革命圣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个狭长的城市,延河两岸的高层建筑和山坡窑洞相互融合,彰显时代的文明与古朴。我们到达市区已是傍晚时分,夕阳临山,灿烂的晚霞给这座城市抹上一层美丽的橘红。

次日早晨,我们乘坐红色旅游专线公交车去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194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枣园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我们在“五大书记”雕像前拍照留念,然后随游人沿一条石板路拾级而上。

在枣园,我们参观了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在毛泽东的窑洞里仍存放着他用过的办公桌、马灯、浴盆、竹椅等。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整顿党的作风》《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带领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离开枣园,我们来到宝塔山。

宝塔山前临延河,山水相依、雄伟壮丽。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志士向往之地。“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河水清清,宝塔高入云”……很多诗人、艺术家曾生动描绘、尽情歌唱以延河、宝塔山为代表的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建于唐代,八角形,九层,高44米。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尽收眼底。站在延河大桥上,则是远望宝塔山的最佳地点。桥下的延河在城中穿过,河水在阳光中缓缓流淌,水雾带着黄土高原的气息升腾着,浸润着我们的肺腑,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甜美感。

陶醉之余,我们步行至杨家岭。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这期间,中共中央指挥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我们先参观了中央大礼堂,然后顺山坡向上走进一排排窑洞,这里曾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旧居。他们身居其间,吃小米饭、山药蛋,喝南瓜汤,穿粗布衣。我们一边看,一边听,革命先辈们在如此艰苦环境中,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忘我工作的精神,对我们是莫大的鞭策和鼓舞。当时物资极度匮乏,条件非常艰苦,报废汽车座椅改制的沙发成了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周恩来、朱德家中朴素甚至简陋的陈设让人肃然起敬。毛泽东在杨家岭居住的窑洞是那么矮,他当年还亲自动手浇水种菜。这让我们深深懂得,延安精神的胜利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胜利。

然后我们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机场、搞支前、驮盐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和组织群众,依靠和为了群众,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程中贯穿始终。在新时代,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辈,无愧于子孙。

在革命圣地延安短暂而难忘的日子里,我一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杨家岭、枣园、宝塔山、延河……那一串串从小熟知的地名,如今在我的眼中变得清晰而真切。脚踏着结实的黄土,行走在老一辈革命家们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前,闻着细水轻风送来的高原沃土气息,听着讲解员仿佛身临其境的讲述,我对延安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向往。

当我们即将结束这次红色之旅返程的时候,我回望延安,这座印象当中贫困、闭塞的陕北小城已经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敞笔直,酒店、大型商场等一应俱全的一座现代化城市。展望明天,我心里相信,在有着百年奋斗历史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智慧、勤劳、善良的延安人民一定会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延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上车前,我面向延安,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