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 【2021-06-30】 【四川政协报】

人物简介:

陈俊祥,四川广安人,生于19331223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退休后继续为该院工作,参与编制“971规划”、“神光-IHI”激光装置可行性论证、编写院史等工作。现为绵阳市“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特聘讲师。


2019年,陈俊祥在四川文理学院作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的科普讲座。陈俊祥供图

记者第一次见到陈俊祥时,80多岁的他正在绵阳市“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学习中心为前来了解两弹历史的学员们授课,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以及科研人员“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往日时光。

陈俊祥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902基地”(以下简称“九院”)一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他195689日入党,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1951年,他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军入伍,后来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又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子工程系。1963年大学一毕业,陈俊祥就踏上了“北京奔草原,十年破两弹”的征途。

“当时知道自己去哪儿吗?”记者问。老人爽朗一笑,说道:“具体去哪里,当时没人说,也没有人打听,都知道是绝密。为了国家的事业,大家跟着走就是了。”

“气”出来的原子弹

中国“核盾牌”是怎样铸成的?陈俊祥形容说:“原子弹是‘气’出来的,氢弹是‘急’出来的,中子弹是‘苦’出来的。”正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紧张国际环境下,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中国原子弹一定要搞出来,要“争口气”。

陈俊祥回忆道,1964年春天到了青海,当真是“天苍苍野茫茫”,但风吹草低见不到牛羊。“好些人是大城市来的大学生,哪里吃过这种苦?但没有人打退堂鼓。每天宿舍——饭堂——实验室,有干不完的活、读不完的书,大家都一心扎在核试验上。”陈俊祥说。就在国际社会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当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196410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后来有外国人说我们的原子弹只能听个响、不中用,大家又憋着劲,要把这颗‘争气弹’的武器化技术搞出来。”陈俊祥表示,按照毛泽东主席“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指示,在攻克原子弹之后,大家继续埋首搞氢弹。

1967617日上午,罗布泊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忽地闪光耀眼,一轮火球腾空而起,当地群众惊呼:“天上升起了两个太阳!”“他们不知道这是氢弹爆炸。”陈俊祥解释说,在3000米高空330万吨TNT的能量突然释放,火球表面瞬间温度很高,真是比太阳还亮。“从19641016日到1967617日,历时两年零八个月,我们创造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世界速度之最。”陈俊祥眼里满是骄傲。

奉献与青山同在

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不是终点。1964年底新基地选址、1965年建造,到1969年中国物理工程院基本完成了从青海全部迁至川北深山。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在四川继续开展核武器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任务,踏上了原子弹和氢弹的核武器化定型、核弹小型化和中子弹研制之路。

陈俊祥回忆说,一开始“九院”工作人员对搬到四川后的生活条件感觉不错,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时间一长,大家发现梓潼特别潮湿,东西很快会发霉,有时被子都是湿的。“青海缺氧、新疆缺水、四川缺阳光”是当年“两弹人”对生活过的地方的总结。由于不同研究所任务不同,分散在不同的山沟,有的甚至相距两三百公里,那时候道路全是泥泞又崎岖的山路,开一次会、讨论一项问题,常常要坐两三天的车。那时,有些工作者是举家进山,住在红砖外墙的筒子楼里,一栋楼七八户,没有厕所,住宿条件有限,但大家都觉得有住的地方就不错了。

两弹城里有个“情人湖”。据说,当时一对年轻情侣,各自都有任务,出于保密需要,瞒着对方搬来了四川。很久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湖边遇见了,才知道对方都在这里。

正是无数“隐姓埋名”人的奉献,使得我国在核试验研制上成功率和效率世界领先。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当年科研人员取得的傲人成绩:1996年签订核禁试条约时,我国一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是美国核试验次数的4.4%,试验最高时期的经费投入仅为美国同期投入的1.4%。“两弹”与1970年发射成功的“一星”,共同开辟了强军壮国的新纪元,树立了民族复兴的里程碑,使得中国有能力更有底气保障国家安全。

老骥伏枥夕阳红

1999年至今,陈俊祥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相关科普宣讲活动,已讲过370余场。

为什么要坚持做两弹科普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呢?每次讲座时,陈俊祥都会分享这么一句话——为事业而骄傲、为成就而自豪、为历程而惊叹、为元勋而敬仰、为同辈而歌唱。他认为这是其退休后还能发挥自身价值的事业。

多年的讲座经历,使他形成了自己的讲座特色——讲让人听得懂的话、用高亢的热情面对每一场分享。陈俊祥的讲座幽默有趣、通俗易懂,讲座过程中时常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把造弹的过程比作“搓汤圆”,要内圆外不破;他解释氢弹爆炸后产生的是冷凝云而不是蘑菇云,并形容冷凝云是“圣洁的心灵凝结的云彩”。

他常常强调艰苦创业的背后,是团结攻关的集体精神。“九院”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彭桓武退回奖章的佳话。1982年,涉及原子弹氢弹设计的一个项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参加申报的人,一致推举“两弹元勋”彭桓武为第一完成人。奖章只有一个,规定授予第一完成人,而彭桓武却谢绝领取。最后他表示“奖章收下,我就有权处理,那就把它送给全体同志”,并题字“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讴歌集体奋斗精神。

正是受到前辈科学家和同行科研人员的精神鼓舞,陈俊祥一生谦逊低调,始终强调集体荣誉精神,兢兢业业、埋首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陈俊祥用心用情写下“两弹人”的衷心祝福:建党百年跟党走,两弹立业青海头,六十五年苦奋斗,长空挥剑更风流。

(记者 陈冰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