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卓越功勋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 【2021-07-08】 【四川政协报】


4月,记者走进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西麓。满目翠绿中,一栋栋红色苏式老楼显得静谧而神秘。曾经,这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夜以继日,生机盎然,外界一直以为是在从事工业生产。殊不知,这背后藏着与国防安全有关的“大事业”。

196410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时,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为加强战备,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从事核武器研制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九院”),从青海221基地(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内迁至梓潼,这就是如今被誉为中国“两弹城”的地方。

山窝里的“曙光公司”

梓潼有绝佳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上百公里的潼江,用水方便;绵延起伏的深浅丘陵,便于隐蔽;宝成铁路擦境而过,国道108线纵贯南北,交通完善。按照“靠山、分散、隐蔽”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要求,最终“九院”机关总部选址梓潼,并以总部为中心,沿着蜿蜒的潼江分布着十余个研究所。

“直至解密前,周围的老百姓都不知道这个单位的真实名称,只听说这是曙光公司,是个中央厂矿……”在两弹历程馆门口,解说员向南充市营山县城守一小的同学们介绍着。


中国“两弹城”内的宣传牌。记者 陈冰馨 摄

走进两弹历程馆,学生们好奇又认真地观看着展示柜里的老物件。该馆由原模型厅、职工活动室、印刷车间,在不改变原有建筑格局的前提下改建而成,全面展示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过程。19676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继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走到一比一复原的“原子弹”和“氢弹”模型面前,同学们“哇、哇”地连声叫起来,兴奋不已。

如果说,在青海时期基本解决了原子弹从无到有的问题,梓潼时期则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取得了中子弹技术和新型核武器研究的重要突破。从1964年选点梓潼,1965年初开始边建设、边搬入、边生产,直到1992年“九院”搬迁至绵阳科学城,前后长达29年。在我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这里指挥完成了其中的22次。

在绵阳的山山水水和长卿山的绿树红墙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等杰出科学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迹。不仅有老一辈核科学家们,还有张爱萍、李觉等开国将军以及众多工程兵、技术员、工人师傅、警卫战士等普通劳动者,他们共同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两弹一星”及其精神文化。在“九院”最高峰时期,职工和家属约3万人,他们隐姓埋名,把青春、智慧甚至生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像水晶一样纯粹”

“两弹城”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60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

在邓稼先旧居办公室,一对沙发、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手摇计算器几乎就是全部陈设,他的几封亲笔手稿复印件静静地述说着历史。“明天我要做一个小手术”,其中“小”字是他后来加上的。邓稼先鲜少向他人提及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已经处于直肠癌晚期了。妻子许鹿希一直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两人因工作分居28年,许鹿希大多数时间都是独守空房,只有邓稼先偶尔需要到北京汇报工作时,他才会回到北京西郊的家里。

在讲解员解说的间隙,年轻游客李先生向身边的朋友介绍道:“许鹿希曾评价邓稼先是很坦荡的人,像水晶一样纯粹。”原来,李先生来之前特意在网络上搜索了邓稼先和妻子许鹿希的故事,感动不已。


参观“两弹城”的小学生们正在认真聆听讲解。记者 陈冰馨 摄

来自省公安厅的选调生张文生正在梓潼参加省直机关选调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专题研讨班。谈及参观“两弹城”的感受,他表示非常震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张文生说,他深感先辈创业之初的艰难,从北京时期到青海时期再到梓潼时期和绵阳时期,绝大多数岁月不是在大漠戈壁就是在绿林深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守护初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前人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铭记和感恩,还要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他说。

随着“两弹一星”精神不断被外界传播开来,藏在山里的“两弹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2020年,梓潼县政协专门针对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进行调研,委员们提出了不少有关“两弹城”后续保护和调整的意见建议,希望加大对历史原物的保护,并“主动走出去”,与其他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展合作,增强对“两弹城”独特的红色文化精神的宣传。

跟随参观路线,记者走出邓稼先旧居,小院里肃立着他的铜像。500余名身着校服的学生正面向邓稼先铜像庄严宣誓:“我将用智慧培育理想,不辜负父母的期盼;我将用汗水浇灌希望,不辜负恩师的嘱托;我将用信心铸就目标,不辜负母校的厚望;我将用勤奋实现梦想,去担当祖国的栋梁。”一声声童稚的宣言,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无限希望。

(吴在义 记者 陈冰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