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卫:坚持人民性群众性地方性 用笔墨展时代风貌

【】 【2020-03-31】 【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


(戴卫,1943年生,四川成都人。现为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

中国画尤其倡导写意精神。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三重境界可以看出写实与写意的区别。写意者抛开具象描写,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画面效果,传递出绘画者想要表达的情趣意境。著名国画家戴卫先生为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北京展览递交的就是一幅很能反映四川地方风情的大写意画作《四川茶馆》(以下简称《茶馆》)。

《茶馆》以大写意笔法,水墨为主勾勒出各具情态的数十个人物:或坐、或站饮茶、或窃窃私语、或恬然而坐、或伸懒腰、或掏耳朵……,人物面部均无细节却通过线条与寥寥笔墨刻画出人物情态,人物个个无一雷同,有激情、有精神、有意境、耐人寻味。仅施以淡彩点缀画面人物,描绘出巴蜀大地最具特色的都市社会生活,表现了四川人安逸、巴适的生活场景,体现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民在太平盛世幸福安康的生活。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幅作品参展呢?戴卫表示,艺术要贯彻人民性、群众性,四川茶馆林立,喝茶是四川人民具有社会性的典型生活方式,茶馆是群众交流的地方,四川也是茶马古道、“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茶文化底蕴深厚,是四川最具有群众性的题材。茶馆又是最能反映出四川特色的题材,让人一下就能认出这是四川的东西。

政协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最广泛的意志。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政协四川省委员会赴京举办书画展很有意义。

戴卫,1943年出生于成都,现为国务院津贴专家,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著名国画家,尤其擅长国画人物画创作。

戴卫自幼喜欢绘画,12岁开始为报纸版面画插图、画题花,与蜀中著名画家陈子庄交往,多次拜访求教,并开始研习中国画、书法篆刻,尤其在写生技巧方面学到不少速写技法。上个世纪80年代,受到李可染、叶浅予、黄胄等名家指导。黄胄鼓励戴卫多练习速写或写生并提出用毛笔直接进行速写的主张,其教诲影响了他一生的艺术生涯。

戴卫认为,中国绘画讲的是师法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古人就是研究传统,包括世界优秀绘画传统;师造化就是研究大自然;中得心源就是艺术家内心的感悟,这就得看艺术家的学养,文史、哲学、金石、书画缺一不可。

戴卫的代表画作《李逵探母》、《钟声》、《回声》、《重逢》、《棋魂》、《四川茶馆》、《九老图》、《小平在四川》等影响甚大。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戴卫的绘画艺水富有哲理性,他的人物画,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融理性思考与感情表现于一炉,作品中不仅彰显传统的功力与自己的个性,并显示出现代的意识,被外界誉为当代画坛另辟蹊径的哲理画家。

戴卫十分重视和提倡绘画注重传统和写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被搞掉了,摄影过多的介入绘画将不利于中国画的发展趋势,不追求传统、不追求文化底蕴、不追求笔墨精神就不是中国画。”他说,中国画一定要有笔墨精神,其中包括书法的修养,从国际通行的以材质来划分种类来看,中国书画以毛笔书写,可以统称毛笔画,对于笔尖、笔腰、笔根、水墨的程度的应用、艺术家精神层面在那里,表达什么情感等等因素都是决定中国画的因素。

他高度重视走进生活,写生。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写生作品无数,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城市与乡村。他说,历史已经进入新的时期,然而生活依然是艺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唯一源泉。戴卫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是对于生活对大自然的渴求却与日俱增。

值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戴卫欣慰地表示,由衷地为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中国已经洗刷百年屈辱,成为世界大国;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

(文/郑建超)